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公元712年,秋高氣爽的夜晚一顆彗星劃過唐帝國的星空。

古代彗星出現,要麼帝王降臨要麼禍端迭出。

自從有了天人感應說之後,這樣的典故數不勝數,果不其然這彗星也帶來了變故。曾受迫於母親武則天權威,兩讓天下的唐睿宗李旦決定三讓天下。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盛世大唐)

繼承人則是他雄心勃勃的兒子李隆基,一個將大唐引向巔峰,也帶進溝裡的人。

剛一上位,李隆基就雷霆出手,發動了清除奶奶餘黨的政變。

太平公主不太平,大唐女人退二線。女強人主導大唐半個多世紀局面,迴歸了正軌。

迴歸正軌後的大唐,迎來了屬於李隆基的時代。

這個時候的大唐到底如何?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勵志青年)

一:貞觀遺風

李隆基繼承的大唐,看上去強盛無比,卻也問題多多,狀況並不算好。武周時代結束後,帝國政治走勢一直在動盪,政變迭起也引得朝堂上野心家投機者左右逢源。

取巧之人多佞幸,順帶又讓奢侈荒淫之風瀰漫整個貴族階級。

政治上投機者冒頭,風氣上奢侈氾濫,經濟也必定會受影響。

雖沒崩潰,但頻繁自然災害也使得民不聊生,土地兼併加劇,流民四起,內憂無數。

隨內憂而來的,還有外患。漸漸強大的吐蕃蠢蠢欲動,突厥也不時騷擾,至於發展中的契丹,也時不時過來打秋風。三大外敵敲門,對誰唐朝都沒有必勝把握。

如此內憂外患,讓無數人懷念起太宗時代萬國來朝,還有那“貞觀之治”。

為了挽回民心,為了恢復民志,初登大寶的李隆基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像太宗看齊的決心,誓言恢復貞觀之治。

二:玄宗理政

由後世來觀,很多人都有種感覺,那就是李隆基施政風格和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李隆基和李世民都算不上事必躬親上位者,幾乎從不介入具體事務執行,而是聽取彙報為主。他們的精力主要致力於政治秩序的構建和大方向的把握。

其次:李隆基將高宗朝時代出現的密謀政治,暗探政治風氣扭轉,政治決策的透明度放開,恢復了貞觀時代史官、諫官地位,政治氛圍越發開明。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開明專制的玄宗)

再次:李隆基和李世民共性就是皇權保留對律法尊重。減少干涉律法執行,將武則天、中宗時期皇權對於行政橫加干涉的風氣扭轉,讓政治氛圍變得穩定而有據可尋。

最後:李隆基、唐太宗還有共同愛好,就是重視文化發展,致力於意識形態建設。太宗時,君臣經常舉辦文化宴會,皇帝和臣下詩友坐而論道,因此誕生不少名篇。

武則天、唐中宗時因為壓抑的政治風氣,宮廷文學宴會雖依舊盛行,卻成了阿諛奉承之所,詩人變成倡優,他們為了爭寵勾心鬥角,毫無文人士子風骨和體面。

李隆基上臺後,阻止了文人逢迎阿諛之風,給予無數有才臣子以尊重。知識分子又一次獲得了和帝王坐而論道討論治國的權利,而不再是皇權玩偶。

“翰林學士”也從倡優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學士。如此層層遞進舉措之後,開元時代的政治風氣,越來越趨近於貞觀時代。

唐朝也在恢復了元氣的政治空氣中,恢復了跳動的脈搏,步入了正規!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恢復生機的王朝)

三:齊民心聚民意,如何做?

恢復元氣的政治空氣,讓唐朝頓時有了撥亂反正的感覺,有這感覺後,該做什麼?

按順序而言,應是!

第一:齊民心,確立意識形態

第二:復經濟,進行經濟改革。

第三:肅吏治,改革吏治選拔。

這三個方向,從內到外面面俱到,都是國家實力恢復的關鍵。

首先:意識形態上。

唐玄宗重新確立了儒家治國理念,不僅如此還親自撰寫《孝經》將儒家孝道透過書籍傳播,順帶宣揚自己皇族兄弟“兄友弟恭”關係和睦。完全不記得,唐朝無數政變和骨肉相殘。

尊孔尊儒後,唐玄宗對於佛道兩家也並無排斥尊崇有加。

這一點和唐太宗時包容並蓄的宗教觀,高度一致。唯一的區別是,唐太宗並不信這些,而李隆基是真信,特別是“祥瑞”和讖緯之言,在唐玄宗時代很有市場。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尊儒)

其次:復經濟,進行經濟改革。

唐玄宗統治時期,對於財政問題一直保持了高度重視。

有鑑於執政早期,無數商人私鑄錢幣風盛行,源源不斷的私鑄貨幣不斷流向市場,衝擊唐朝中央貨幣同時也引發了經濟生態的混亂。面對如此局面,唐玄宗一上臺就主導了對私鑄貨幣的戰爭,歷經數次強令收繳私人劣幣重鑄舉措。

卻引發大商人反彈,他們人為製造恐慌,製造交易困難,囤積曲奇後,政府無奈只能改禁為限。

問題尾大不掉後,唐玄宗另想了兩個辦法,第一“括戶”,第二“節級轉運”。

這兩高階大氣看不懂的詞語,其實用一個成語就能詮釋“開源節流”。

開源=括戶:意思就是在全國範圍內清查人口資料,各種隱匿或逃亡人口,政府既往不咎,不僅不罰,反而用各種優惠政策鼓勵重新登記,這無數隱匿逃亡人口,就成了國家稅賦新來源。

節級轉運=節流:意思是,透過改良運輸方式、倉儲、流程,將南方稅賦和糧食以較低成本,較少損耗運輸到中央。讓原本路途上的大量損耗,都成了國庫收入。

這一系列改革,在宇文融、裴耀卿等財政精英主導下,順利施行,雖然他們也有不少人,因為佔據肥差有了貪汙名聲,不過這一切在財政利益面前,也不算什麼了!

務實的唐玄宗深知治吏根本,非口號而是實幹,這又和後續唐玄宗吏治改革掛鉤。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經濟繁榮的玄宗朝)

最後:整肅吏治

如說唐玄宗時代按施政而言,什麼最優秀,那絕對是吏治建設。

好皇帝和為民的政策,如果沒有合格官吏去執行也是偽命題。

最後好經絕對念成了惡法。

深知吏治重要性的唐玄宗,在科舉制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唐朝時官員選拔制,原本是科舉海選,再透過銓選二次選拔。參與科舉高中的人,就有做官資格,至於做啥官,則要透過銓選來定。

這銓選則是屬於三類人的舞臺。

第一類:科舉高中者,第二類:高階官僚子弟,第三類:表現優異的低階公務員和等待改任官員

這三類人可謂可有特點。

科舉屬於新貴,高階官僚屬於舊貴,低階公務員改任官員則是給官員以奔頭。涵蓋了大唐官場的方方面面,還照顧了階級利益,上升訴求。

但卻有個致命問題,能做官的越來越多,職位有限,預備官員太多位置不夠!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人才機制變化)

這幾乎是歷朝歷代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唐玄宗的解決方法可謂巧妙。

首先:開元十八年,在吏部尚書裴光庭建議下,唐玄宗借鑑北魏經驗,改革了選拔辦法,無論中下級官員任期政績如何。在任職期滿後都要停職數年,等待一個選拔期,選拔期過了後,如果沒有作奸犯科重大問題,一律拔高一級任職。透過人為調整,一次性將國家中下層官員數目擴容一倍多,官員預備人才也安於穩定在體制內。

其次:所有一刀切的政策弊端,唐玄宗也考慮到了。

為了人才能物盡其用,唐玄宗還特設各種考試,讓不甘心等待輪職的人才參與考試以晉升,相當於給特殊人才開綠色通道。甚至為了充分鍛鍊人才,經常讓中央京官和地方官互換任職,鍛鍊治政能力。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唐朝文官)

再次:進行官員俸祿制度改革。

唐玄宗時,創造性的將政府財政和公務員工資掛鉤。所有地方政府,都專門設定“公廨本錢”款,這個制度初創與南北朝隋朝,用的最好時候則是玄宗時代。

具體就是以“公廨本錢”專款為商業借貸資本,透過借貸利息,作為公務員工資來源,甚至公務經費來源。透過資本再利用,節約公務經費支出,也創造了財政收入。

最後:改良“分職設官”創立“使職差遣”制度。

這兩制度也能用兩成語形容,“分職設官”,就是責權劃分,“使職差遣”,就是特事特辦。

“分職設官”算中國政治傳統,三省六部制就是這個設定延續,每個官員都有他任職部門,專人專事。但這個制度弊端也很明顯。官員職責甚至部門都是固定的,辦的事情也是固定的。

這一切都固定了,對於新事務就會有認知偏差。

社會形勢、政治環境甚至經濟發展過程中,會有無數新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部門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多部門協同。協同就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多個職能部門配合的事情。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唐朝制度)

這就難辦了,誰是頭?誰的責任大?誰做什麼?都不清楚!

一配合後,就不斷出現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甩鍋事出現,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務實的唐玄宗決定用“使職差遣”制度解決!

這個制度特點就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員,代表自己全權處置事務,這官員就是“×使”。直接有凌駕於各部門之上權威,統合各部門後,行政效率就此空前提高。

最著名的“節度使”制度,就是如此特事特辦基礎上誕生的!

玄宗後期,原本臨時編制的“使職差遣”慢慢因各種新問題出現,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固定,進而成官僚機構主體,節度使成了常任官員,甚至連宰相任命也使職化。

這也是中國政治制度轉變趨勢開始,原本以職能分工為中心處理政務的中國政治,開始走向以事務統籌為中心的新時代。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這個制度也被後來的宋朝全盤繼承。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唐朝版圖)

四:開元盛世性格特點

經歷過思想文化、經濟改革、吏治整頓創新後,唐玄宗時代煥發了勃勃生機。這一切漸進式變革中,唐玄宗將自己幹練務實、致力創新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他不是一個如唐太宗一樣,即有卓越政治才能,又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君主,唐太宗的成功基於對傳統的堅持,而唐玄宗的成功則源自治理舉措行政上的不斷創新。

簡而言之。

唐太宗看中道德兼顧才幹,道德在前才幹在後,他以此要求自己。

唐玄宗看中才幹看輕道德,才幹在前道德靠後,他以此要求臣下。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太宗時,有道德楷模魏徵,有賢相房謀杜斷長孫無忌。

唐玄宗時代,則多圓熟幹練、富於行政能力的幹臣能吏,至於德行,則差了太宗時代不少,比如著名的李林甫就以“口蜜腹劍”聲名狼藉。但他卻是個精明強幹的政治家,一個以老辣周到深諳人心聞名的權臣,就連不安好心的安祿山都對他謹小慎微。

理想主義的太宗貞觀,現實主義的玄宗開元,這就是兩個大唐帝王最大區別吧。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唐玄宗的疑惑)

五:盛世瓦塌背後,大時代背景下的民族性格之變。

玄宗時代,充滿現實主義色彩,也充滿實用主義色彩。這個時代最大特點就是務實,也因務實,而變得功利。

皇帝不論德行,僅看手腕,宰相不看下屬德行,看辦事能力和逢迎能力,如此層層傳導後,整個朝代因高效的辦事決策獲得繁榮,也因功利的政治氛圍而隱患無數。

可這是一朝一夕,甚至玄宗時代幾十年就引發的結果嗎?不不,這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歷史,經夏商周古典時代,秦漢第一帝國時代後。在胡漢雜糅三百年動亂分裂中迎來了浴火重生的隋唐時代。隋唐時代,和夏商周,甚至秦漢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

唐朝是破而後立,進而飛速發展的時代。

隨胡漢雜糅,文化交匯,包容並蓄成大唐氣質。

隨江南經濟發展,中國傳統經濟中心也不斷南移。

隨印刷術普及,知識不斷下沉,民智開啟成時代旋律。

隨官制改革科舉完善,統治階級擴大,庶民政治走上前臺。

知識傳播,階級流動,經濟中心轉移,民智開啟,相對寬鬆的輿論氛圍。這一切在大唐產生了一系列化學反應,也不斷出現新問題。既有的,顧我的思維如何能應付這不斷變革的時代,由此才有了唐玄宗的順勢而為,不斷的制度性創新出現。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年表背後的時代趨勢)

可是,這所有的制度性創新和超前舉動,卻有個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無論如何務實的君王,依然無法逃脫私慾的束縛。

他為國為民,執政手腕高超,可他依然有私心,依然會擔憂大權旁落,依然會擔心兒子威脅,依然會受小人矇蔽。

於是,一個精明政治家,年紀越大,越懶散,越不願下場控盤,反而將一切委任。最後所託非人,前期一切的輕信和創新都害了唐玄宗。

實事求是的說,唐玄宗擁有巨大的人格張力,用一己之力成就一個宏大盛世,卻又讓這盛世如曇花一現。不得不感嘆,當盛世基於個人時,這個盛世不過瓷娃娃而已。

盛世長存,制度先行。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理想現實一樣不一樣,大時代下的唐玄宗!

TAG: 唐玄宗李隆基時代政治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