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手下的隱士水鏡先生,為何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

當我們開啟《三國演義》讀完一遍其中故事後,最大的感覺莫過於對蜀漢的遺憾。在這東漢末年的亂世裡,劉備從最底層慢慢爬起,一路有了諸多名將良臣相伴,任何一個單獨拿出來都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是,他卻是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陣營,英雄也好,智者也罷,最終全都化成了空。

劉備手下的隱士水鏡先生,為何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

201年,打拼多年的劉備終於在劉表麾下獲得了短暫的安定。屯於新野的他手下只有關、張兩位結拜兄弟,可用之才捉襟見肘。迫於形勢,他選擇前去拜訪當地頗為有名的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希望獲得一些名士的引薦。

對於仁愛知禮的劉皇叔,司馬徽也示之以敬。一番細細交談後,那句至今依然十分有名的話語應運而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在水鏡先生的心中,“臥龍”諸葛孔明和“鳳雛”龐統絕對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大才。而在後來的發展裡,劉備也確實得到了他們二位的鼎力相助,但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呢?只因為,司馬徽的話還有後半句。

劉備手下的隱士水鏡先生,為何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

縱觀蜀漢的歷史,“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209年赤壁之戰後又得了龐統,局勢一片大好。他們二人也確實嘔心瀝血為劉備付出,無論內政還是外徵,都不是問題。儘管“鳳雛”不幸早逝,但“臥龍”依然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大局。

可以看到,司馬徽竭力推崇的二人並沒能改變蜀國敗亡的結局,可他們的才華也確實出眾。這一切的原因,終究還得歸咎於那為說出的半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劉子初劉巴,法孝直法正,這就是那改變了格局的兩個人。

劉備手下的隱士水鏡先生,為何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

212年時,對劉璋失望至極的法正就已經投奔了蜀漢,而劉巴則是在奪下益州後才真正歸心。他們二人在劉備的心中,是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的存在。在入蜀之際,劉皇叔的大軍處境並不樂觀,還是他二人出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劉巴給了蜀漢非常獨到巧妙的內政經濟解決方案,直接助其奠定了初期基礎。法正則是在當地士族聲望方面出了大力,後期還在217年徵漢中時獻出良計,於219年斬曹魏大將夏侯淵。二人更是與其他大臣一起修訂了律法《蜀科》,無論治國還是軍策都無比傑出。

劉備手下的隱士水鏡先生,為何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

只可惜,二人並未有很好的結局。首先據《三國志》記載,劉巴是個清廉孤高的人。不僅重視自己的名譽,更不喜與“武夫”為伍,這一點註定他終究受到排擠。而法正雖然是劉備身邊最為親近的謀士,哪怕諸葛亮的進言都沒有他的話管用,但很可惜他在220年就病逝,2年後劉巴也病逝。自此司馬徽最看重的二人,全都離蜀漢而去了。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劉備的大業走起了下坡路。先是關羽兵敗身亡,再是張飛被害,蜀漢在222年發動了不顧一切的夷陵之戰。這次決定哪怕諸葛亮都沒能勸住,最終讓他們一蹶不振。而在“臥龍”的眼裡,倘若法正還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畢竟孝直的話才是劉備真正聽得進去的。

劉備手下的隱士水鏡先生,為何成了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

《後漢書》裡,法正被視為和諸葛亮相輔相成的“左膀右臂”,而在孔明的眼裡,他遠遠不如劉巴。在水鏡先生心中最為出色的四個才子全都來到了蜀漢,卻都敗給了一份運氣。也正所謂“浪花淘盡英雄”,劉備陣營留下的故事是最深入人心的,但同時他們也是最讓覺得遺憾的,這可能就是殘缺的魅力了。

TAG: 劉備蜀漢司馬徽劉巴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