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北伐三次,為何次次效果都不明顯?

公元

373

年,龍亢桓氏的掌門人,東晉徵西大將軍桓溫死在了病床之上。對於桓溫,後人的評價褒貶不一。喜歡他的人,就會評價其人為頗有魏武之風。不喜歡他的人,則會說桓溫是個狗賊。

不可否認,桓溫這個人確實野心極大。但是,有野心的同時,桓溫的能力也不小。因此,不難看出為何在提到桓溫的時候,人們總喜歡說他是曹操的削弱版。

作為桓溫一輩子最拿得出手的功績,他的三次北伐無疑是其人最為上心的事情,也是他為何能夠在東晉朝廷內部節節攀升的原因。但是,我們都知道,桓溫的北伐效果並不好。

桓溫北伐三次,為何次次效果都不明顯?

那麼,桓溫失敗的原因究竟出在了什麼地方呢?

現在,我們就來好好了解一下。

在北伐之前,桓溫先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伐蜀。巴蜀一地,本就是天然的糧倉。只要掌握了巴蜀,桓溫就不擔心糧食的供應。同時,巴蜀屬於是晉朝失落多年的領地,能夠收復巴蜀,桓溫講可以獲得更多的威望。

果然,收復巴蜀的成果,讓桓溫嚐到了甜頭。他獲得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開府,從而獲得了組織獨立軍隊的機會。

到了公元

354

年,桓溫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北伐之路。他一共三次北伐,第一次進攻前秦,血戰無數,一直打到了長安外城。一向號稱無敵的前秦軍隊,這個時候只能灰溜溜地守住內城。

從軍事成就上來看,桓溫的這次勝利意義重大。長安本就是晉朝首都,能夠收復首都,一方面可以激起民眾的認可,從大義上來說,桓溫的這個舉動,是收復舊地,是完全符合政治正確的。

桓溫北伐三次,為何次次效果都不明顯?

不過,雖然戰果如此豐厚,這次北伐的結果卻讓人沮喪。過了兩個月,桓溫迫於糧食不足,只能退回南方。沒有桓溫坐鎮,他攻下的領土自然也就回到了前秦的手中。

而第二次北伐,桓溫就換了個方向。他這次沒有從西邊出擊,而是直接向中原挺進,進攻姚襄。桓溫在這次戰役中,同樣親身臨敵,將姚襄的軍隊打得潰不成軍。

這次北伐,讓桓溫收復了洛陽舊地。兩次出征,一次收復長安,一次收復洛陽,桓溫的能力可以說是相當耀眼的,可以說是當世名帥。如果能夠繼續打下去,桓溫說不定真的能夠成就不世之功。

但是,桓溫的後方,又一次出問題了。當時荊州叛亂,桓溫只得將主力調回南方,對抗這些進攻的叛賊。結果,北方的地又一次淪陷了。勝果就此白搭。

桓溫北伐三次,為何次次效果都不明顯?

至於第三次北伐,那就不用多說了,從過程來看,就是單純技不如人,遇上了慕容垂,只能慘敗回家。

相信大家看完,心中也會產生一個疑惑了:為啥這些進攻,就只有桓溫一個人的身影,其他人呢

桓溫失敗的原因,也就出在了這個問題上面。作為當世名將,桓溫為東晉朝廷深深忌憚。為了制約他,東晉用了各種方法。可以說,桓溫的失敗,其實是內部制約的因素更多。

TAG: 桓溫北伐收復巴蜀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