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四處碰壁的蘇秦在燕國徘徊了一年之後,終於得到了燕文侯的接見。在這時去見一位毫不起眼的閒人,燕文侯其實也是有著自己的苦衷。很顯然,蘇秦也知道了燕文侯的這一苦衷,才能促成山東六國的第一次大合縱。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見到燕文侯後,蘇秦先是客套了一番,稱燕國是“天府之國”,然後就竭力勸說燕文侯疏遠秦國,而與近在咫尺的趙國合縱:“不擔心近在百里的禍患,卻重視千里之外的遠憂,沒有比這更差的計謀了!因此,希望大王能同趙國合縱親善,天下諸侯合而為一,那麼燕國就一定沒有禍患了。”

蘇秦在秦國吃了“閉門羹”,因此竭力慫恿山東六國“合縱”來與秦國對抗,這是容易理解之事。然而,與燕國為鄰的可不只是趙國,還有另一個山東大國——齊國。為什麼蘇秦不勸燕國與齊國合縱,卻僅僅提到了趙國呢?

說起來,歷史上燕、齊二國之間的互動,其實遠比晉國更加頻繁。春秋早期時,因為遭遇山戎入侵,燕國曾向當時霸主齊桓公求救,齊桓公為此大動干戈討伐山戎,替燕國解決了威脅。春秋中晚期時,燕國內亂時,齊景公又舉兵伐燕,替燕簡公出頭;雖然這次齊人沒能讓燕簡公復位,這次征伐後齊景公卻得到了一位燕女為夫人。與之相反,春秋時燕國與晉國幾乎就沒有什麼往來,即便晉國長期都是王室所認可的霸主。不過,戰國時的齊國早已易主。還是在戰國初,田氏就廢黜了姜齊最後一位國君,取而代之。姜齊曾經有恩於燕,燕人會不會因此而對田齊而日漸生疏?

可無論如何,齊國都在燕國的臥榻之側。兩國關係再差,蘇秦想要完成“合縱”大計,齊國都是繞不開的一環。但在燕文公面前蘇秦絕口不提齊國,燕文公也好像是完全想不到這點,卻對蘇秦所說的合縱大計欣然接受,這豈不是太奇怪了嗎?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凡事反常,必有妖孽。

蘇秦此番遊說燕國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其實就與燕、齊之間一場不知名的戰役密切相關。

就在蘇秦在燕國徘徊這近一年期間,齊國突然討伐燕國,圍困了權邑(今河北正定縣北二十里)。雖然同樣都屬“戰國七雄”,而且田氏代齊也不過三代人,可齊國國力卻長期強於燕國。尤其是齊威王繼位以來,重賢用能,國力大幅提升。在蘇秦遊歷燕國前的十餘年裡,齊軍先後在桂陵與馬陵兩次大敗魏軍,將曾經的東周霸主徹底拉下了神壇。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就在蘇秦訪燕這年,兩敗於齊國的魏惠王被迫向齊威王稱臣。因為不滿周王室致伯於秦,齊威王乾脆邀請魏惠王前來徐州會盟,然後互相稱王!在齊、魏“徐州相王”之前,東周諸侯敢於稱王的,除了吳、越等等偏僻之國外,就只有以蠻夷自居的楚國了。如今齊、魏同時稱王,除了對周王室的蔑視,更是彰顯齊人對周顯王致伯於秦的高度不滿。“徐州相王”事件,是齊威王在高調地向天下人展示自身實力:齊國有能力與周王室平起平坐,破霸主之位算是個什麼玩意!

如日中天的齊威王,不知為何突然與燕國產生了嫌隙。因此,在蘇秦停留在燕國這年的前後,齊國突然大舉出兵,討伐燕國。(呂祖謙《大事記》)面對洶湧而來的齊國大軍,燕文公深感獨木難支,不得不向另一鄰國趙國求救。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另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國家突然前來攪局。這個國家,就是被齊威王嫉恨不已的秦國。

此時的秦國,秦孝公已死,他的兒子繼位,號稱惠文君。因為早年間與商鞅有過節,惠文君剛繼位就殺死了商鞅。次年正式坐上國君寶座時,楚、韓、趙、蜀等國紛紛來秦朝覲。惠文君三年,秦國第二次攻拔了韓國的宜陽城。惠文君四年,也就是蘇秦剛到燕國這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惠文君,正式承認他繼承了秦孝公的霸主之位。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惠文君執政的頭幾年能如此順風順水,全在於秦孝公為他打下了厚實的國力根基。不過,雖然此時秦國突破了崤函天險,還被王室致伯,但顯然還不如齊國那麼耀眼。以明顯的例子來說,雖然惠文君二次攻拔了宜陽,但不久後就不得不把宜陽還給了韓國。宜陽是秦國“通三川、窺周室”的重要門戶,惠文君不是不想據為己有,而是當時山東六國的形勢讓秦人不敢強行佔有這一戰略要地——這就是蘇秦合縱大計的威懾力所在。

為了儘快穩固地開啟通往中原的通道,惠文君不由得把目光放到了遙遠的燕國。燕、秦二國相距千里,彼此間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但燕與秦又恰好位於三晉的兩端,聯合起來就能對三晉構成前後夾擊之勢,在戰略上對秦國極為有利。所以,惠文君決心與燕國聯姻,把一位秦女嫁給了燕國太子。(《史記·燕召公世家》稱此女為秦惠王女,可秦惠王前一年才剛舉行冠禮;如果古人二十歲舉行冠禮時,那麼秦惠王女兒不應超過十歲,不太可能出嫁到燕國。更何況,東周舉行冠禮的年紀往往還不到二十歲。)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燕、秦既然已聯姻,當燕國遭遇外來入侵時,秦人更加不可能坐視不管。秦、燕相距千里之遙,秦國發兵救燕當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惠文君繼位時趙人曾前往朝覲,藉著這層關係,惠文君便緊急派出了一位使者訪趙,推動趙國救援燕國。秦國這位使者,這時還不太出名。不過,數十年後,他就成了威震東周的響噹噹人物——他就是秦昭王的舅舅、宣太后的異父弟弟,穰侯魏冉。

雖然這一年秦昭王很可能還未出生,可魏冉怎麼說都算是一位國戚。魏冉出訪趙國的訊息,很快就被齊人探知。如果趙國出兵助燕,在前有燕軍後有趙軍的情形下,權邑之戰就充滿了變數。所以,掌控齊國大權的田嬰絲毫不敢怠慢,立即派出大夫魏處訪問趙國,阻撓趙人出兵。當年的桂陵之戰,齊國曾幫過趙國一次;這次田嬰想要趙國配合齊國,照理來說難度並不大。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到了趙國後,魏處沒去見趙肅侯,而是直接找了趙國用事的大臣李向,說道:“趙國助燕攻擊齊軍,那麼齊軍一定危急了。齊人察覺到危機,必定會用土地向燕國求和,反過來攻打趙國。這樣一來,趙軍就成了燕國軍隊,為燕國奪取土地。所以,為趙國考慮,還不如按兵不動。齊國形勢得到緩解,一定會繼續與燕交戰。如果燕國獲勝,必定疲敝不堪,趙國就可趁機攻佔唐(今河北唐縣)、曲逆(今河北順平縣東南);燕國戰敗,它的命運就掌控在趙國手裡。所以,只要趙國保持中立,就可從齊、燕兩國割取土地,兩國大權都由趙國掌控了。”

齊人這麼一說,趙人立刻發現了端倪:當年趙、魏邯鄲大戰,齊人不也是這樣操作?那次趙國邯鄲被魏軍攻破,齊人卻在桂陵伏擊了撤退的魏軍——這真是高明的一箭雙鵰之計啊!

所以,趙人果然保持中立,遲遲不願發兵救援燕國。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沒了趙國的援助,燕人頓時底氣不足。屢次與齊軍對戰,燕國軍隊都失利了。眼看齊軍就要長驅直入,燕國上下都火燒火燎,卻沒人能想出解困之策。就在這時,一位關鍵人物出場,向燕文公提出了一個計謀。就是這位關鍵人物,十多年後把燕國推入了另一次深淵——他就是燕文公的孫子,後來的燕王噲。見爺爺心急如焚,姬噲建議:“不如割讓土地與齊求和,那麼趙國一定會來援救我們。趙國如果不來援救,齊國就會更加強大,那到時趙國也不得不事奉齊國。”

到了這一步,燕國確實也沒別的辦法了,燕文公不得不答應:“好!”於是,燕文公派出大夫郭任去求和,準備割讓土地給齊國。

得知這一訊息,趙人頓時不淡定了。邯鄲之戰時,齊國是坐山觀虎鬥許久,等趙、魏二國都疲敝不堪時,才出兵在桂陵伏擊魏軍,可謂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如今燕、齊馬上就議和,趙國還秉持中立策略,即得罪了燕人,某種程度上得罪齊人更深。畢竟桂陵一戰救過趙國後,趙人還未回報過齊人。在齊國攻打燕國時虎視眈眈地想“漁翁得利”,齊人怎能不更加嫉恨趙國?

想到這,趙人不再猶豫,立刻發兵救燕,解了燕國之危。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燕、齊權之戰的整個決策過程,蘇秦都不曾參與。但留在燕國的蘇秦,卻親身經歷了燕國的這場危機。燕國實力,不但弱於齊國,也弱於趙國。因此,當秦國伸出橄欖枝之時,燕國更擔心惹怒了比鄰的兩個大國,尤其是剛剛拯救了燕國的趙國。即便是秦國綜合實力比趙、齊任何一國都強,可一旦趙、齊對燕國不滿而前來討伐,遠在千里之外的秦國是根本無法跨越千里前來救援的。因此,當時的燕國不可能捨棄“合縱”而與秦國“連橫”。

能讓燕國暫時脫離危機的途徑,就只有蘇秦的“合縱”。

不過,即便是“合縱”,在剛與齊國大戰一場的前提下,燕人也不會毫無芥蒂就與齊國和好。因此,識趣的蘇秦也僅僅提及燕與趙國合縱卻絕口不提齊國,而是含糊地以“天下諸侯合一”一筆帶過。究其根源,就是因為這場不出名的權之戰。

蘇秦勸燕合縱時,為何只說與趙聯合而不提齊?源起這場不知名戰事

雖然蘇秦成功促成了山東六國的合縱,但從燕、齊權之戰的過程來看,合縱並未從根本上消除山東六國之間的利益衝突。燕文公剛去世,齊國就再次入侵、奪取了燕國十城,這就是明證。因為無法完全消除列國間的利益衝突,所以合縱只是形式上的結盟,其實並不穩固。蘇秦及蘇秦以後的歷次合縱都無法徹底扳倒秦國,這恐怕就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完——

作者

|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 來自網路,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

TAG: 燕國趙國齊國蘇秦合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