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把王位讓給大臣,後被殺,燕王:孔子教的我。孔子:這鍋我不背

公元前316年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這時候已經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後開始強大。其他諸侯國也陸續變法。地處北方的燕王噲也重用子之為相國變法。但就在這一年,已經立國700多年的燕國諸侯王燕王噲竟然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

注意了這不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武力奪取。而是燕王噲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子之。但沒過三年,齊軍攻入燕國,燕王噲和子之都被殺。燕國差點滅國。燕王噲致死都不明白,自己都學上古聖人禪讓王位了,自己的仁德可以說是到達了極點,但殘暴的齊國為什麼會勝利,仁義的燕國怎麼會失敗呢?

燕王把王位讓給大臣,後被殺,燕王:孔子教的我。孔子:這鍋我不背

燕國是周武王弟弟召公的封國,到了燕王噲時期已經700多年,但燕國雖是姬姓封國,但始終遊離在中原諸侯國之外,除了他地處北方之外,另一個原因是,他太過弱小。

春秋時期,孤竹國進攻燕國,燕國無力抵抗,求救於齊桓公。齊桓公倒也慷慨。舉國之力幫燕國打敗孤竹,又深入北方滅了孤竹,替燕國拓地千里,這時的燕國才算有那麼點實力。

此後的燕國一直到了燕王噲幾百年間,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燕王噲搞什麼作死的“禪讓”,那麼燕國最多也就是陳國宋國的水平了。

那麼燕王噲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國君嗎?

燕王把王位讓給大臣,後被殺,燕王:孔子教的我。孔子:這鍋我不背

他不是昏庸無能,相反他知人善用,施行仁義。得到燕國上下的愛戴。帶這個人有個毛病,動不動就上古聖人怎樣怎樣,孔子怎樣怎樣,一心要做一個仁義君王。想做仁義君王是沒有錯的,上古聖人堯、舜、禹都是在群眾當中選有能力有仁德者立為接班人。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是否真實我們不知道,但燕王噲絕對是信了。

聰明的子之看出了燕王噲的想法,所以結交了一大群人,為自己攛掇燕國製造條件。他的方法就是“洗腦”

子之本是燕國一小官,是燕王噲見子之有才能,一路提拔他到相國的位置。子之在與燕王噲的長時間交往中發現,這個燕王有聖君情懷。所以,開始了他的洗腦篡權之路

燕王把王位讓給大臣,後被殺,燕王:孔子教的我。孔子:這鍋我不背

蘇代是縱橫家蘇秦的弟弟,在燕國很受燕王噲重用。而且和子之是兒女親家。所以兩家結成了利益同盟。

一天燕王噲問剛出使齊國回來的蘇代一個問題:齊國為什麼會強大?

蘇代是受了蘇秦真傳的,也是位縱橫捭闔的縱橫家,論忽悠那是張口就來,蘇代略一沉思對燕王噲說:

“齊國有孟嘗君,而且能把大權交給他,這樣齊國就強大了”

燕王噲明白了蘇代的言外之意,第二天,燕王噲把所有大權都交給相國子之。燕王噲自己只做個燕國吉祥物。(田氏代齊怎麼發生的,燕王噲不知道?)

到了這一步,燕王噲以為自己可以做個聖王,可以和齊國秦國一樣強大,可以和上古聖君堯、舜、禹一樣仁德。

但子之還不知足,他要完全篡奪燕國政權,做燕國的子氏代燕。但齊國是經過幾百年把軍政人心賺到田氏手裡才施行篡權的,但燕國的民心還是在燕王噲這邊,所以施行軍事篡權很危險,所以,子之還得繼續忽悠。

這次上場的是燕國大臣鹿毛壽,也是子之黨羽。

燕王把王位讓給大臣,後被殺,燕王:孔子教的我。孔子:這鍋我不背

一天燕王噲問鹿毛壽:

“怎麼才能做到和上古聖君一樣優秀”

鹿毛壽說:“上古聖君堯舜禹都是辭掉自己兒子立賢人為繼承人,而大王你雖然重用賢人但做不到辭掉兒子而立賢人,所以大王和上古聖君還差很遠”

燕王噲急了,說:“那我辭掉兒子立賢人為繼承人,就能成為聖君嗎?”

“是的大王”

這種話只有傻子才信吧?燕王噲是不是傻子不知道,但燕王噲信了而且做了。

沒過幾天,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子之,搬出王宮,做他的“千古聖君”去了。

可能是當時的人們沒有燕王噲的境界高,燕國人可不明白什麼聖君“禪讓”,他們只知道子之篡了姬姓的王位。將軍市被第一個站出來不服,帶兵攻打王宮要殺了子之。自願跟隨市被的燕國人多達萬人,燕國立刻大亂。

然後田氏齊國以幫助平亂為藉口攻入燕國首都,燕王噲被齊兵所殺,子之被抓到齊國殺死,燕國幾乎要滅亡。若不是有其他諸侯國干預,燕國就成為齊國版圖了。

燕王噲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學習孔子的仁政怎麼會落到如此下場。孔子:你是傻子嗎?我讓你仁政,沒讓你讓位。

總結:“禪讓制”在後世歷來被稱為理想制度。但後世再也沒有出現。燕王噲不合時宜的把上古理想搬到現實生活中,豈不知戰國各諸國已經施行法家,有功者上,無能者下。而燕王噲還玩什麼“禪讓”

話又說回來,那些跟你談理想談情懷的領導者們,是否就是子之忽悠燕王噲。警惕那些人吧。那些人不安好心。

TAG: 燕國燕王王噲齊國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