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昔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他們彼此欣賞對方的文采和品行,可以說在這兩個方面,這三個人都沒得挑。

可為啥後來這三個越走越遠,以至於成為了“敵人”呢?這就要問問王安石了,因為自從王安石變法以後,這三個人的友誼就變了味道了。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一、王安石變法,遭到了司馬光和蘇軾的反對。

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王安石出生於1021年,蘇軾出生於1037年。所以說司馬光和王安石,其實是一輩人,兩個人思想差距,絕對不是因為年齡問題,純粹是因為政見不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像王安石看得那麼遠,這世上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每個月搬家吧?換新環境居住尚且如此,更別提換新政策治國了。

所以說與其理解天才級別的人物王安石,更多人應該理解司馬光為啥反對變法。比如說王安石主張開源,司馬光則主張節流,兩個人沒事兒就吵架。

你以為司馬光是在針對王安石?當然不是,司馬光並不是一味地反對所有變法的政策,他只是針對其中某一些政策發表了不同建議而已。

早年王安石要變法的時候,司馬光壓根就沒有啥不同意的,直到王安石搞出了青苗法,這才讓司馬光大怒。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什麼是青苗法呢?簡單來說,就是在災年將糧倉裡的糧食以較低的利息貸款給貧民,到了豐收的時候,再收回本息。以此達到不加稅就能增加國庫收入的目的。

王安石認為,過去民間房貸利率太高,嚴重傷害百姓,得不償失。所以直接把放貸的權力交給了官府。出發點肯定是好的。

可這事兒為啥司馬光反對呢?因為青苗法到了地方上以後,立刻就變了味道。因為地方官員們可以隨意抬高放貸利息,而且為了邀功增加政績,他們會強行讓百姓前來貸款。一眨眼功夫,青苗法就成了地方官員斂財的重要工具了!

而且王安石規定上下班一定要打卡,這玩意兒的發明幾乎遺禍千年有沒有?老闆們倒是高興了,員工們一個個恨不得把王安石給撕了。

對此蘇軾也是深惡痛絕,他倒不是立馬指出其中的不對,而是想要慢慢扭轉王安石的思想,他希望青苗法可以先試行再推廣。

可是你要知道,王安石太忙了,他壓根就聽不進去。在他眼裡,只要反對變法,那就是跟他作對。這些人自然就得不到重用了!所以司馬光和蘇軾這段時間都被調到了外地。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二、王安石罷相,可謂是“天怒人怨”了!

王安石罷相,很多人把這件事跟司馬光和蘇軾聯絡在一起,那就冤枉這二位了。王安石兩次被罷相的時候,司馬光躲在家裡寫史書呢,而蘇軾則外調到了外地做官,壓根沒機會插手朝中的事情。

那麼為啥王安石會被罷相了?這就跟打臉一樣,而且還打了兩次。這就要問問宋神宗了!是宋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結果關鍵時刻這哥們又頂不住了,居然兩次因為壓力太大而罷免了王安石。

王安石的心在滴血啊,倒不是因為自己被老大給出賣了而傷心。他傷心的是變法到了關鍵時刻,如果不堅持下去,那將會毀於一旦。

當時宋神宗和王安石面臨著怎樣的麻煩呢?

麻煩一:熙寧七年,天下大旱,到處都是流民。這個時候群臣開始控訴王安石變法的弊端,認為這一切都是王安石造成的!

麻煩二:宋神宗的奶奶曹太皇太后、母親高太后,不知道從哪兒得知王安石變法的禍端,連忙跑來向宋神宗哭訴,認為王安石是大奸臣!

這下宋神宗可算是慌了,他第一次見識到了反對勢力的強大,連兩位太后都被他們給說動了。於是宋神宗就罷免了王安石的相位。

王安石不甘心,於是奏請讓變法派的骨幹呂惠卿擔任參知政事,韓絳擔任宰相。這麼一來變法派依舊掌權,至少可以保證變法不被破壞。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可是呂惠卿這傢伙掌權以後,害怕王安石會來奪取他的位置,索性就開始陷害王安石。他先收拾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後來又用李士寧案件來誣陷王安石。

由此可見,變法派內部其實壓根就不團結。熙寧八年,王安石再任宰相,可變法派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大家為了各自的權力地位互相爭鬥,壓根就沒把變法放在第一位。

王安石心裡難受啊,他知道變法大業是無法完成了,所以第二年就辭職不幹了。可以說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宋神宗對王安石變法沒有信心了。兩次罷相足以證明宋神宗的內心動搖了,這是致命傷。

第二個原因,王安石不會用人,導致變法派內部魚龍混雜。結果變法大業搞到一半,這幫人就在內部鬥爭起來,這使得王安石對變法前途充滿了迷茫。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三、王安石和蘇軾,本就沒什麼太大的仇怨。

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其實屬於君子之交。早年兩個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後來司馬光和王安石在政見上產生了不同意見,這也不影響他們倆的關係。

君子和而不同,在他們倆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王安石曾經誇讚司馬光為國之棟樑,而司馬光也讚許王安石為世之君子。兩個人並沒有因為政見不同,就互相攻訐,可謂真君子!

同樣,王安石和蘇軾之間也是如此。蘇軾算起來是王安石的晚輩,但是王安石十分器重蘇軾的文采,想要讓他跟著自己一起變法。

可蘇軾對變法有點排斥,對王安石用人的策略更加排斥。為啥?因為王安石用人只有一個標準:支援變法再沒用也重用,反對變法再有才也不用。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這一標準之下,選拔出了一堆只知道投機鑽營的人。這是蘇軾非常反感的,所以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而王安石也沒有貶謫蘇軾,只是讓蘇軾出去做官而已。

當時蘇軾上書說了一些新法的弊端,結果王安石很憤怒啊,就唆使御史謝景到宋神宗那兒說蘇軾的壞話,使得蘇軾自己申請到杭州做了通判,過了幾年又到密州做了知州。

雖說兩個人一時間鬧得不愉快,可是蘇軾在地方上多次違背王安石變法的政策,王安石依舊沒有找蘇軾的麻煩,算是夠意思了。因為蘇軾在朝中說一句話,很可能影響全國變法的推行,可到了地方上,哪怕蘇軾不履行變法,也不影響全國大局。

烏臺詩案時期,蘇軾被抓,司馬光、張方平、蘇轍、黃庭堅等人,都受到了牽連。這個時候王安石已經退休了,可是他還特地上書給宋神宗,希望宋神宗不要殺蘇軾,因為蘇軾是個有才能的人。

蘇軾很感慨啊,流放期間曾經去看望過王安石,兩個人就跟多年沒見面的老朋友一樣,談笑風生,喝酒吟詩,好生快樂。

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

總結:君子和而不同。

能做到這一點的,恐怕也就只有北宋文人們了。那是一個文人的天堂,當時的文人想說什麼都可以,因為北宋對士大夫特別溫柔。

這種環境,養成了士大夫們的傲骨。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政見,這種態度和他們的交友習慣,其實並不矛盾。

在他們看來,朝堂上他們可以爭得面紅耳赤,可朝堂下,他們也可以把酒言歡。這才是真性情。司馬光上臺以後,廢除了王安石所有的變法成果,但是他依舊對王安石敬佩之至!

蘇軾就更了不起了,他在司馬光上臺以後,又反對司馬光廢除王安石的所有變法。因為他覺得有部分成果還是不錯的,可以保留。

TAG: 王安石變法蘇軾司馬光宋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