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近日,20年杳無音訊在美國的北大博士後王某被找到,因母親病危想見最後一面,但其表示

不願與家人見面

一事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網友的爭論也是十分激烈,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痛恨已經功成名就的孩子不孝,

不知感恩,如此冷漠

。的確,不孝乃大過!這場事件的背後看似家長們為了孩子傾注一切,但卻換來了如此心酸的結局。

但是還有更多的聲音發出這樣的言論:

你沒有受過我的苦,憑什麼來指責我。

相似的事件,還有北大驕子王猛,從小成績優異,但他

考上北大的決心

竟然是為了

遠離父母

後來,北大還不夠遠,畢業後他

留美出國,逃到更遠的地方

,甚至拉黑父母,拒絕回家過年,還

公開了給父母的萬字決裂信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白眼狼”行為實在是太

冷漠無情

了!

但面對質疑,王猛並沒有感激父母為他鋪平了前行的道路,也不考慮父母的感受,反而認為父母是

“自作自受”

父母挖空心思所做的一切,不但沒有贏得孩子,反而將他越推越遠。這種用痛來領悟的愛,抱歉,孩子既承受不起也悟不出來,只想要逃離。

在我們看來,能養育出一個如此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一件事情啊。

但是這些功成名就的孩子對親身父母

如此冷漠,如此決絕

的做法,實在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不禁引起反思,讓孩子變得如此冷漠,是家庭的因素還是社會的影響?

冷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前兩天和朋友聊教育孩子,說到一個平常不怎麼談及的話題:

孩子的冷漠感

言談之間,朋友有些激動,連續問了我3個問題:

為什麼辛苦培養出來的孩子,跟我一點都不親呢?

為什麼孩子在家從來就不給我好臉色?

孩子對別人很熱情,對父母很冷漠,我太寒心了!

問完之後,我明顯看到朋友臉上浮現的失落感。

說實話,我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孩子對自己不親,甚至是無情。

前不久,節目《老師請回答》就針對這個問題對孩子進行了採訪。

主持人問道:當父母主動跟你聊天,表達與你親密的感情,你也會主動同樣關心他嗎?

受訪的男孩毫不遲疑地回答:

不會。

此時,他的嘴角帶著一絲笑意,臺下的觀眾一片譁然。

而一旁的父親,表情既尷尬又無奈。

問及原因,才知道男孩因為對父親不滿,即便二人住在同一屋簷下,卻

一直

是形同陌路

我不禁想問:現在的小孩到底是怎麼了?對父母可以不聞不問,漠不在意。

曾有一家機構在網路上就“親情淡化”問題,針對中學生群體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

63%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43%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齡;

76%學生從未給父母祝賀過生日;

有學生說不能準確寫出父母的姓名。。。

不知道作為父母的您,看到這樣的結果,心裡作何感想呢?

現今,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沉迷自己的世界,與父母關係越來越冷淡,甚至拒絕與父母溝通,把父母當成“敵人”。

朋友問道;記憶中那個從小熱情開朗、天真有愛的孩子,為何變成了一個冷漠的人?

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

冷漠的孩子,其實是父母一手養大的。

孩子冷漠的原因是什麼?

去年湖南衛視熱播的一個節目《少年說》,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上臺

對自己的

母喊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真的很想吃肉。”

“我不想學拳擊,我想學街舞!”

“你為什麼永遠看不到我的努力?”

“不要再拿我的壓歲錢去打麻將了。”

“我真的很喜歡跳舞,你能不能支援我的夢想?”

你可能想不到,以上這些請求,都是孩子對父母大聲喊出來的話。

但讓人驚訝的是,這些勇敢喊出自己想法的孩子,最終卻沒有被

溫柔以待

因為他們那站在臺下的父母,霸佔了孩子精神上的高位,以他們認為對的規則來牢牢把握住孩子人生。

《少年說》裡還有個很喜歡跳舞的女生,堅持跳了7年多,12級都過了,但是因為最近成績有點下滑,她媽媽就把舞蹈課停掉了。女孩在臺上說:

“我最近很迷茫,

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

然後我希望,

媽媽可以支援我的夢想。”

聽見女兒的請求,媽媽說,如果她在下一次考試能考全級100名內,就給她繼續跳舞。女生表示這個要求太難了自己做不到,能不能把標準降到200名內。最後她們在不斷的討價還價中,把目標定在了150名。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很多父母看似很明主,以為跟孩子在進行平等的溝通。但其實,在父母與孩子溝通中威嚴之下的選擇妥協和消沉,

最終埋藏了自己的夢想和愛好,成為一個聽話的機器。

無法與父母達到真正交心的溝通,只能讓孩子把最真實的自己藏在內心深處,久而久之,變得不再願意跟父母交心,變得冷漠。

還有一個女生的媽媽,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女兒對比,說她這裡不好那裡不行,搞笑的是,那個作為榜樣、總拿第一的學霸就是女兒的閨蜜。對於媽媽的打擊教育,女生喊出:

“媽媽,

孩子不只是別人家的好

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

為什麼你不看一下?”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但是對於女兒的委屈,媽媽不但不反思,反而開始一條條羅列自己這麼做的良心用苦,還信誓旦旦地說:“ 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你要是不被打擊,可能就有點飄。”

從頭到尾,這位媽媽都沒覺得自己有錯,一開口就是

“我認為”、“我覺得”,有理有據,理直氣壯

,哪怕女兒已經在臺上哭得泣不成聲地哀求媽媽不要再打擊自己,媽媽也依然在底下滔滔不絕地羅列自己的理由。

最終女兒只能放棄了溝通,哭著跑下了臺。

打破冷漠,父母這樣做就對了!

套用一句托爾斯泰的話,不孝的孩子,各有各自的不孝,而孝順的孩子,多半有一個和睦有愛心的家庭。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曾經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有一個更優秀的學習物件固然是好的,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她最需要的,不是父母一味地打壓和否定,而

是父母的欣賞、認同和尊重

當父母可以和孩子平等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時,爭執和矛盾都會少很多。

電影《完美陌生人》裡的羅科,他十幾歲的女兒有早戀問題,妻子的態度是“絕對不行,你要聽我的”,母女之間爭吵不斷,而羅科則試著開導妻子:“我們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

當女兒打電話給羅科,問他自己該不該在男友家裡過夜時,羅科的回答完全把決定權交回給女兒手上,幫女兒做分析,並且尊重女兒的選擇: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前些日子,微博上還有這樣一個話題的投票——

“你父母會和你道歉嗎?”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不會”

這個答案一騎絕塵,遠遠把其他3個答案甩在身後。大家看法出奇一致,讓爸媽道歉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我從小到大就沒聽到過!

但在這條話題下面置頂確是一個讓人暖心的分享: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謝謝你送我上北大,但對不起我不認你

李開復曾經寫過一封給家長的信,裡面有4個給父母教育孩子的建議:

其實大多數父母成長和工作的環境,都跟孩子現在所處的很不一樣,父母想要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孩子真正想要的,父母也未必知道。有時候你幫孩子做了太多決定,可能還會造成他們日後責任心的缺失。

與其強勢地幫孩子決定好一切,不如放平心態,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溝通,學著做孩子的朋友。

畢竟,孩子在學習如何當一個優秀的好孩子時,父母也應該同步學習怎麼當一對好父母。

TAG: 父母孩子冷漠女兒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