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王冠音九歲作·五月端陽 祝家人朋友吉祥安康

愛使痛苦光輝

王宏甲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這個節日一定是農民創造的。

以農民的方式,用綠葉和糧食創作出一個十分飽滿且有菱有角的形象——那個形象完全由飽滿和菱角組成——其名為“粽”。偏旁為五穀之首,是祭祀之物;“宗”有崇敬景仰之意。以此致敬寄情,來紀念一位詩人,並把這種紀念變成一個節日,把哀思化作歡樂,使之走進千家萬戶,來加以鞏固。

沒有哪一位帝王得到這個殊榮。

也沒有哪一位帝王能做成這事。

從此,老少婦孺都得到一個屈原。中國的屈原。

中國第一位詩人就站在這裡,昂首向天,那形象是如此與眾不同。中國民間的食品多種多樣,“粽”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形象。農民為什麼創作出一個“有菱有角的形象”來紀念他,這不是象徵屈原鮮明的獨立個性,能是什麼!這樣的食品形象,同時期的兩河流域沒有,埃及沒有,印度沒有,希臘沒有,美洲印第安人也沒有。這是個藝術形象。歲月流過了兩千多個春秋,我們仍然不能不為農民在歷史深處創作的這個藝術形象擊掌稱絕!

何以稱他為第一位詩人?屈原之前早有詩,西周王朝派采詩官員去採來的各諸侯國的土風民歌,在民間口頭傳唱中經過許多人集體創作,具鮮明的共性特徵。被稱作雅、頌的詩歌,當有個人創作的,遺憾的是,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的姓名。我們只知道,屈原把民間集體創作口頭傳唱的詩歌,昇華為十分飽滿的獨立創作的詩篇。屈原也是第一個以詩謳歌農民生活的人,他的《九歌》就是明證。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如果望向世界,古埃及的《太陽神頌詩》和《亡靈書》,古巴比倫的史詩《吉爾枷美什》,都是經由先民口頭創作傳頌而流傳下來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也是前人流傳下來經荷馬整理後再傳下來。印度的《羅摩衍那》被稱為印度的第一部詩作,傳說作者叫蟻蛭,但已無可考證,該詩也是口頭流傳,增增減減,因人因地而異,成書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他就是公元前4世紀的人。他的《離騷》《九歌》《天問》等作品是確切完全由他獨立創作的詩歌。因之還可以說,屈原也是人類第一個知名的偉大詩人。

重要的不僅是獨立創作,更在獨立創作中表現出那麼鮮明的人的獨立個性!在人類精神史上,表現出人的獨立個性,是非常重大的進步。屈原那麼奔放,那麼充沛地表達了他的理想,他的困惑,他的追問,他的愛與激情,那是他整個生命所熔鑄的宏偉詩篇,閃耀著光芒四射的個性光輝。因而還可以說,屈原是第一個開人類詩歌創作個性之先河的人。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大義凜然、桀驁不馴、才志超拔者不乏其人,為什麼要立一個節日來紀念一位詩人?詩人很重要嗎,比三皇五帝都更重要?凝神一想,這也像個歷史之謎。

屈原並不是職業詩人,他曾任楚國的“左徒”,這是掌國家內政外交大權的高階官員。他曾經兩次被放逐。這樣一個高階官員被放逐,能沒有痛苦嗎?“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屈原寫在《離騷》中的詩句。被放逐的屈原,看到了鄉間農人的生活是那麼艱難而痛苦,一定是這瀰漫天下的農人的痛苦把屈原個人的痛苦淹沒了,使他道不出孤憤。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我是在插隊歸來多年後才讀到《九歌》,這時我發現自己能用在鄉村生活的經歷去理解屈原。我相信,屈原一定是發現了,即使在最艱難痛苦的日子裡,也有愛情發生,也有嬰兒誕生。愛情可以使痛苦光輝,新的生命總會給人們帶來希望,不是嗎?而民間的祭神活動,追求的是期望,總是對未來懷著日子變好的期望,總在希望中生活和奮鬥。這就是生命和生命的力量。這就是值得謳歌的,於是有了《九歌》。

在他之前,沒有哪位知識分子如此深情地謳歌過鄉間農民的生活和追求。我以為人民紀念他,更大的原因在他的《九歌》,其次才可能是《離騷》。《九歌》不僅寫了民間的祭神習俗,屈原還寫進了男女愛情,寫人神之戀。在他的筆下,一切神都具有人性,神比一般人更美更有深情,實際上就是更優秀的人。《九歌》對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描述,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又那麼色彩豔麗,情思馥郁,奔放而濃烈。我相信被放逐的屈原一定得到過民間情感的哺育,汲取了平民的夢想和生活智慧。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他寫的《九歌》《天問》《離騷》,其實都是天下大眾的生命音節,所以這個最初只是楚人對屈原的民間祭祀,逐漸演變成所有中國人紀念屈原的節日。可見對屈原精神與理想的認取是所有中國人的心願。千古從未停止過紀念他的就是人民。誰能說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不愛出類拔萃,不愛昂揚,不愛凜然的個性?個性的法則是:不犯人,也決不屈服於被人侵犯。違背這個法則的,聚成夥,也可以表現為兇惡的集團。遵守這個法則的,人們就認為很美,美如藝術。

藝術,在某種意義上,是體現這一法則的宗教,為人的不被侵犯,以及自由和幸福宣言。但不是以全知全能的方式播揚或賜與你愛,是以無權無勢甚至也不知符合不符合鼎銘世規的情狀,淚水滔滔地播灑愛。不問位高位低貧富貴賤。如果竟能十分突出,人們就會認作我們的旗幟,並用強大的陣容來捍衛。向你宣告:我們的選擇和鍾愛,我們的圖騰,我們千古不變的永恆法則。

這節日立在農曆五月初五,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於五月初五寫下《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逝,他以生命在汨羅江中敲出了雖九死而不悔的大愛強音。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這個節日,人們同藝術家共同一年一度。它已經越過兩千年,比西方的“聖誕節”更長,比東西方任何王朝的誕辰吉日都更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也無宗教、黨派之限。李白《把酒問月》曾唱:“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想,千古生民不同時,都相同度過這個節日。這節日真稱得上與日月同輝。

因屈原而有一個節日,其殊榮似乎超過聖人孔子。藝術有如象徵生命的綠葉,有如餵養生命的食糧,我們的先人是這麼想的嗎?我相信那裡有情意深深的期盼。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龍舟逆流而進,吶喊聲聲發出的是集團的聲音,講究的是合力同心。水花像光芒那樣四射,速度因之誕生。這又象徵著什麼?人民愛個性,卻也沒有忘記共性。我的老師文懷沙先生曾說,在中華藝術中,《詩經》的“風”代表共性,屈原的“騷”代表個性。那麼我們看到,人民創造的這個紀念藝術家的節日,既尊重個性,也重視共性,可謂佔盡“風騷”。

因而我以為,這“端午節”是個傳承千古的中國人的藝術節,傳承著中國世代蒼生對藝術永不泯滅的熱愛和崇敬。

歲月如河,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劃舟擊水的過客。一生中,身前身後也永遠是波濤連著波濤。不管時光流過多久,那追求過奮鬥過的,都會化作某種信仰的莊嚴形態,昇華為一個巨大的象徵,有如一座偉大的紀念碑。我們能站在它投下的影子裡,做一個虔誠的信徒,是一種擁有。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寫於1994年端午節

——選自王宏甲著《讓自己誕生》

端午特刊|王宏甲:一個農民創造的節日

【王宏甲補敘】

人在高位,很難體會到普通人的陽光。一個讀書人經歷過磨難或打擊,若日後未能洗去怨氣,便還陷落在過去的陰影裡,且大抵是未能從最底層的人們中汲取到生存智慧。普通人的生存智慧是存在的,否則如何能在非常的艱難困苦中生活下去,如何還能發出笑聲?即便是名氣很大的名家,寫出的文章未能洗去怨氣,便不可能是大家。所謂大家,就是深諳底層人之艱難與生存智慧,與普通人情感相通,會說“普通話”者。

TAG: 屈原九歌節日個性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