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這一偉大的歷史程序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職工用開拓與奉獻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髮展,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醫學領域的光輝篇章。他們的經歷和精神是醫院也是全社會的精神財富。他們珍貴的回憶錄,不僅記錄歲月榮光,更傳承精神力量。

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記職業病學家、醫學教育家王世俊教授

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王世俊,1922年8月18日出生,漢族,山東人,大學本科,教授、主任醫師。專業特長:職業性中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研究。194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附屬醫院神經科擔任住院醫師;1947年至1948年在北大醫院神經科任住院醫師,1948年至1958年在北平中和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1958年至北京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工作歷任內科副主任、職業病科主任、教授等職務,是北醫三院職業病科創始人。作為我國職業病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王世俊教授致力於職業病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60餘載,成果斐然,桃李滿天下,為我國職業病學的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白手起家,在艱難中起步

新中國成立後,工人階級的勞動衛生狀況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但我國的職業病醫學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如何保障廣大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身心健康成為重大問題。

1958年,北京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現北醫三院)建院,並被上級確立為北京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教學醫院,時任院長左奇同志高度重視職業病的防治工作,決定成立內科職業病組,內科副主任王世俊教授懷著滿腔熱情接下了這個重擔。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面對沒有專業人才、沒有先例病人、沒有教學材料的“三無”困難局面,王教授一邊查閱、翻譯國外文獻,一邊帶領職業病組同事深入工廠一線,邊治療、邊學習、邊研究。建科不久,北京市東城區發生了一起急性汞中毒的群體事件,王世俊連續駐廠十多天,觀察現場作業環境,為工人做體檢和化驗,總結出了一份有關鎦金工急性汞中毒的調查報告。

“我們的口號就是下廠!下廠!”。不管是做臨床、搞研究,還是帶學生、開講座,王世俊總是強調要掌握勞動現場職業危害的第一手資料。他帶領全科人員深入調查了北京市和外地上百家工廠、礦山,為工人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為企業建立完整的職業衛生檔案,從而為職業病防治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59年8月,王世俊在第一次全國勞動衛生和職業病學術會議作了鎏金作業工人汞中毒治療經驗的交流,使北醫三院職業病科在國內同行中嶄露頭角。“我這才算是入了門,一隻腳踏進了職業病專科的大門。”王世俊謙遜地說。

勇於探索,在創新中發展

“做學問,不能盲目,更不能閉門造車。”王世俊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堅持把從實踐中拿到的第一手資料和最前沿的職業病防治技術及手段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創新。

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附近的工廠發生多例鉛、汞中毒的患者,面對飽受折磨的患者,王世俊下定決心儘快研製出特效藥物。透過查閱文獻,他發現治療血吸蟲病的二巰基丁二酸鈉(DMS-Na)對於急性銻中毒有效,那麼這一藥物是否同樣適用於鉛、汞中毒呢?王教授決定一探究竟。“當時每天都需要留足患者所有的尿液,測定金屬濃度,一點都不能丟。”那些天他幾乎24小時待在病房裡,標本收集好就立刻檢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嚴格的實驗,他們最終發現,二巰基丁二酸鈉有驅排多種金屬的效果!

1964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北京醫學院學報上,反響強烈,這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是一個大的突破,解決了重金屬中毒沒有特效解毒劑的難題。同年,全國勞動衛生職業病學術會議在瀋陽召開,王世俊的研究成果得到與會人員廣泛讚許與認可。隨後,該研究成果在英文版《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又在馬尼拉召開的亞洲職業衛生會議上宣讀,引起國外學者的興趣和關注。王世俊帶領的北醫三院職業病科因此具有了極高的學術影響力。

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王世俊多次被評為北京醫學院和北京市的先進工作者。他帶領的北醫三院職業病科也先後獲得多項殊榮,陸續承擔並完成國家七五、八五、九五重點課題,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教博士點基金課題,獲得過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市級科技成果獎,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進一步樹立了該科在國、內外的學術位置和影響力。

嚴字當頭,在教育中傳承

王世俊在做好臨床和科研工作之餘,也一直致力於職業病學人才的培養。1961年,在王教授的建議下北京醫學院開設了職業病課程,為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增添了一門新學科。王教授素以學風嚴謹而著稱,每次講課前都會認真備課並翻閱近期書刊,力求每次講課都有新知識、新內容。他撰寫的學術論文簡短扼要,都是經過反覆推敲、翻閱大量文獻才定稿的。此外,他多次舉辦全國性職業病醫師高階講習班,親自授課,為提高我國的職業病臨床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文革”後,王世俊教授在全國率先招收職業病臨床研究生,並在1984年為國家培養出第一個職業病專業的醫學博士。

我和我的祖國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王世俊教授認為培養年輕力量、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是今後工作成敗的重要環節,必須認真對待。為鼓勵中青年醫師積極工作,他曾建議對35歲以下的年輕醫師和科技人員的論文設立評議制度,對優秀者給予獎勵。在工作中,他對年輕人耐心指導、嚴格要求、大膽提攜,使他們能儘快地成長。他查病房時,總是以一個普通醫生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工作,從不對下級醫師或護士呵斥責備。對別人工作中的缺點和診治中的偏差,他也不急於批評,而是平等討論,循循善誘,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讓問題在切磋探討中得到澄清,使大家都能心悅誠服地改正缺點。

“莫道桑榆夕陽晚,勿須揚鞭自奮蹄”,儘管王世俊教授年事已高,但他仍筆耕不輟,將自己數十年的學術心得無私地留傳後人。王世俊教授奮進不止的精神將在一代代職業病科人中傳承,激勵著大家不斷推動國家的職業病防治事業和職業病學發展邁上新臺階。

文 | 北醫三院職業病科鄭亦沐、趙贊梅

TAG: 職業病王世俊北醫三院教授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