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葆忱教授去世,是中國低視力學科奠基人!

低視力門診為嚴重的眼疾患者提供最後一次提高視力的機會。

撰文 |萬順順

據“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釋出的訃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孫葆忱教授,因心臟疾病醫治無效,2022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9歲。

作為我國低視力學科的奠基人,孫葆忱教授於1983年在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開設了我國第一個低視力門診,首次將低視力學科引入中國,為我國防盲和低視力康復工作做出了傑出貢獻。

孫葆忱教授去世,是中國低視力學科奠基人!

孫葆忱教授

開低視力患者康復工作之先河

低視力是一種視力殘疾,指雙眼中好眼最佳矯正視力在0。03-0。5之間。導致兒童低視力的原因有先天性遺傳性眼病、屈光不正、弱視、角膜病、視神經病,而導致成人低視力的主要原因就是高度近視。

低視力康復工作直至80年代初在我國完全是一片空白。1982年,孫葆忱教授首次按照WHO盲及低視力標準在中國北京郊區開展了1萬餘人的眼科流行病學調查,推動了我國視力殘疾流行病學調查的規範化。

1983年孫葆忱教授建立低視力專業,在北京同仁醫院建立了我國第—個低視力門診。

出門診時,他拿個手提箱,裡面放著各種注視鏡,望遠的、近用的,擺滿桌面,給低視力患者試用,讓低視力的患者能夠藉助注視鏡閱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國外很早就開始了對低視力的康復研究,不僅開發和生產了一系列高質量的光學助視器、電子助視器等低視力助視器,還開發和生產了一系列語音系統和掃描系統等助視器,幫助全盲的患者進行生活和學習。但是,國內很少有人關注低視力人群。1986年,孫葆忱研製成功第一套國產助視器,成為我國低視力患者的康復器具。

孫葆忱教授去世,是中國低視力學科奠基人!

同年,同仁醫院召開了全國第一個低視力培訓班;1988年,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低視力專著《臨床低視力學》;2004年受中國教育部邀請,主編我國第一部低視力全國高等教材《低視力學》。

在他的推動下,中國低視力康復工作開始受到眼科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孫葆忱教授終生從事低視力及眼底病的研究,發表論文50餘篇,編譯國外低視力專著近10部;幫助全國各地建立了約1000個低視力康復門診。

幼兒對空間方位的判斷能力發育比較晚,而對各種幾何圖形的辨認能力發育較早。與標準對數視力表相比,圖形視力表中的視標花樣較多,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

孫葆忱教授去世,是中國低視力學科奠基人!

現在最常見的兒童視力表,即右圖含有杯子、五角星、鬧鐘、旗子、鴨子、魚、花朵視標的圖形視力表,是孫葆忱教授在1985年設計的。

特有派頭的教授

“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現任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眼科專家魏文斌還記得剛進入同仁醫院時,對孫葆忱教授的初印象。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6年,人們的穿著打扮還都是土裡土氣的,服裝基本都是統一模樣,孫葆忱“鶴立雞群”。

當時他從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及墨爾本大學訪問歸來,高大魁梧,架著金絲邊眼鏡,手上戴著戒指,頭髮梳得油光鋥亮,什麼時候都打著領帶西裝革履。

據魏文斌回憶,回國後,他協助張曉樓和李榮德教授組建WHO防盲合作中心,經常陪同兩位前輩出差。李榮德教授瘦小纖弱,後面跟著個特有派頭的孫葆忱教授。常常有人鬧出笑話,把他當成“領導”,而忽略了真正的領導李榮德教授。

在開展低視力康復工作前,孫葆忱也曾經歷人生的逆境。

1956年,他從北醫畢業到同仁工作,1963年下放北京懷柔縣醫院,一呆就是16年。期間,孫葆忱沒有放棄學習,購買了一些眼科外文參考書及三種英文影印眼科雜誌。利用週日休息到協和及同仁醫院的圖書館查閱資料。

在空暇時間孫葆忱與他人合作翻譯了兩本書——《眼部有關綜合徵》《眼科治療學及藥理學》,發表多篇文獻綜述及譯文。“透過動物實驗及臨床工作就在《中華眼科雜誌》發表了3篇論文,在當時的縣醫院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魏文斌教授評價道。

晚年因為不成功的手術,孫葆忱不得不長期坐輪椅。他仍然保持樂觀向上,仍然堅持看文獻,2017年修改再版《臨床低視力學》(第3版)。

在眼科和研究所的活動中,孫葆忱教授保持著極高的“出勤率”。2018年10月11日,第九屆國際低視力康復論壇在北京舉行,年近86歲高齡的他就“低視力與駕駛”主題發表演講。

孫葆忱教授去世,是中國低視力學科奠基人!

孫葆忱教授真正踐行了活到老,學到老,“把同仁眼科、把低視力專業視同他的生命,終生熱愛著,為之奮鬥著。”

參考文獻:

[1]深切緬懷我國低視力專業奠基人孫葆忱教授

[2]我國低視力康復現狀分析與建議

[3]全球都在關注低視力康復!第九屆國際低視力康復論壇在京舉行

責編:鄭華菊

TAG: 視力孫葆忱康復教授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