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患者一直不醒,是繼續等待還是直接送ICU?醫生陷入兩難

初夏的太陽,傍晚時分久久不願離去。終於,在六點鐘顯出了它的疲態:整個大地似乎被披上金裟。

手術室內,王醫生正在緊盯監護儀:他希望從監護儀上獲得一些自己需要的資料。

手術後患者一直不醒,是繼續等待還是直接送ICU?醫生陷入兩難

然而,監護儀上的資料絲毫沒有漣漪地“嘀嗒”著。

與格外安靜的現場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所有人都很焦急。幹了一天了,最後一臺手術,大家都希望早點回家陪陪老婆孩兒、陪陪父母。

然而,患者就那樣“睡著”,絲毫沒有醒過來的意思。

手術室內,麻醉科說了算。只要麻醉科說不能走,患者只能繼續等待甦醒。

看到麻醉科的王醫生絲毫沒有將患者送往ICU的打算,眾人早已失望至極。也許半個小時、也許一兩個小時、也許更長時間,大家都必須在手術室等待患者醒來。

過了半小時,麻醉深度監測儀上有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表明,再過一會兒就有可能醒過來。

與大家焦急的心情不同的是,王醫生此時是糾結的。他不是沒動過將患者送到ICU的心思。只不過,患者長滿老繭的手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繼續在手術室甦醒?這也是一個問題。因為,術中用藥量以及用藥反應都很正常。甦醒卻出現了延遲,這說明患者的體格情況還是有問題的。

手術後患者一直不醒,是繼續等待還是直接送ICU?醫生陷入兩難

然而,一時之間很難查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王醫生再次翻看病歷,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有遺漏之處。

看了一圈,仍然沒有任何明顯的發現。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要麼術前的檢查專案還不夠全;要麼就是這個人的體質太差。

比如,術前已有中樞神經問題,但由於不做神經外科手術就沒檢查頭顱,這種情況就經常發生。而一旦沒有了這個檢查,麻醉醫生就缺少了證據支援,猶如盲人摸象。

肝腎功能檢查似乎沒什麼問題,但那是他術前的肝腎功能檢查。考慮到他70多歲的身體,整個身體的機能可能都是在下降的。

這就像一臺開了很多年的車,單獨看哪一個零件都還能用、車也能跑,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樣的車一旦壞掉就會出現很多毛病。

儘管大家都很焦急,王醫生依然在那裡雙目緊盯著監護儀,不時檢視患者膚色、體溫以及瞳孔的變化。

其實,他也非常著急。剛上初中的兒子早已放學,還在家裡餓肚子呢。

手術後患者一直不醒,是繼續等待還是直接送ICU?醫生陷入兩難

有的人說,可以送ICU啊。送到那裡慢慢醒,第二天再拔管,大家豈不都輕鬆?

假設王醫生不知道患者的生活困難,也會早就下決定了。但是,他能看出患者家條件不好,而送到ICU一晚就要一萬。

如果不送,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醒來。即便勉強醒來,會不會有問題?

大家的焦急,倒是可以忍。因為,麻醉醫生對患者安全的把控,其他人不好說什麼。

嘗試幾次手動輔助呼吸後,王醫生認為大機率得去重症監護室了。因為,越來越涼的四肢,說明患者的內環境正在發生一些變化。

這種變化,如果不及時找出原因,很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情況。另外,內環境的調整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

手術後患者一直不醒,是繼續等待還是直接送ICU?醫生陷入兩難

考慮到這些,王醫生但手術室門口和家屬溝通住一晚ICU的計劃。

說實話,王醫生都不好意思直視家屬的眼神。這就好像一個信心滿滿的戰士出征,結果卻沒達到預期一樣。

好在家屬聽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同意轉到ICU去。

迎著一點點餘輝,大家各自趕回家了。路上,大家的心裡可能都是不完美的。也許直到開啟房門、看到老婆孩兒那一刻才能釋然吧。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TAG: 患者ICU醫生監護儀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