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天使”鍾義:在看不見的戰場,我們心中應該有把戒尺

“硬核天使”鍾義:在看不見的戰場,我們心中應該有把戒尺

常規監護儀、血透機“人工肝”、葉克膜、呼吸機……近20種ICU儀器的操作,對中山市人民醫院內科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鍾義來說,只是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技能,更是ICU護士司空見慣的“基本功”。

“這裡跟急診差不多,都住著特別危重的患者,短短几秒,患者病情變化很大。住進ICU後,患者家屬不能進來探視,危重患者的方方面面,乃至生命都交給了醫護人員。”鍾義說,那麼,這裡就成為了一個家屬看不見的戰場,護士就是患者最堅實的戰友。所以在ICU工作必須有慎獨精神。

“所謂慎獨,就是心中時時刻刻要有把戒尺,即使身旁沒人,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規範細緻操作。” 鍾義說。

“硬核天使”鍾義:在看不見的戰場,我們心中應該有把戒尺

“生命真的很脆弱”

在內科ICU,住著一位由鍾義長期護理的患者——40多歲,心肌梗死,在不久前被搶救了過來。醫生給他裝了心臟支架,但是他的心臟功能仍然很差。

40多歲,他的人生旅程還沒過半,就躺在了ICU的病床上,全身插著胃管、氣管、尿管、血透管等管道,依靠著ECMO維持生命。

“如果惡化,醫生甚至考慮為他做心臟移植。”鍾義說。

而對於這樣的患者,醫護團隊並沒有鬆懈救治,護理工作反而更為細緻認真。

鍾義說:“如此年輕的患者,如果只能心臟移植,是非常可惜的。我們都希望奮力一搏,讓他好轉起來。”

每天面對患者身旁的數臺儀器裝置,鍾義不僅要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等基本生命指徵,操作ECMO等儀器裝置,更要細緻入微地觀察數條管道。

所謂牽一髮動全身。

在患者大腿處,插著兩條管道,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患者下肢部分的血液供應。“一旦下肢血液供應不足,即便患者醒來了,也會影響他的行走,甚至影響他的生存質量。”鍾義說,管道是否暢通,管道有無滲血、感染,這些都影響著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後續的生存治療,必須嚴謹認真。

而或許就是這份嚴謹認真,繡花般的細緻護理下,原本考慮心臟移植的患者卻逐漸好轉,慢慢擺脫了ECMO、卸下了呼吸機。

在ICU工作,鍾義常常覺得生命很脆弱。“我記得,我曾經護理過一個誤食毒蘑菇的患者。剛進來的時候還是能說會笑的,看起來好好的。但是因為誤食毒蘑菇,慢慢損壞了肝,患者最終沒能救活。”鍾義說。

在ICU病房內,患者短則住上幾天,長則住上一兩個月。每天朝夕相處,患者與護士建立了無形的信任與默契。而就是在這個有溫度的病房裡,生命的脆弱卻表現得淋漓盡致。ICU留給鍾義的選擇並不多——唯有竭盡全力的護理、救治。

“希望每個人都從前門離開”

每天早晨7:45,鍾義都要從內科ICU的前門走進來。而ICU一直是不允許家屬探視的。在科室門前,他有時會聽到哭聲,有時能見到焦灼的家屬在等待……

“從業十幾年了,每次從ICU前門走過,看見外面的家屬在哭,我依然感覺像小刀,一把戳進心裡一樣難受。”鍾義說。

每天,從ICU病房進進出出的患者並不少。他們有的從前面離開,回到了普通病房,慢慢康復。有的從後面出去,離開了人世。對於鍾義而言,需要救治的患者很多,必須以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一旦進入病房,就必須從難過的情緒抽離出來,以專業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病人。

當然,在ICU病房裡,也不只有沉重與悲傷。“ICU也有奇蹟。2015年,我親眼看著一個心跳停了的患者,依靠ECMO維持生命,在病房平靜地吃飯,跟我們聊天。”鍾義說,這位患者最終進入ICU不到一週,就順利轉到了普通病房。

“作為ICU護士,我的願望是每一個在icu的患者都能從前門離開,回到普通病房。”鍾義說。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曾豔春

【攝影】盧子衡

【策劃】肖偉

【通訊員】唐柳青

【作者】 曾豔春;盧子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TAG: ICU鍾義患者病房E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