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方】太溪穴雙針刺治療痛症案

【針方】太溪穴雙針刺治療痛症案

太溪穴雙針刺治療痛症案

張建華

太溪穴別名“呂細”,屬足少陰腎經,穴位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本穴在調節臟腑經脈之氣血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凡陰不足者用之,陽虛者用之,培腎壯陽,固本生精,是為常用要穴之一。筆者在痛症上常用此穴,每用均獲特效現總結如下。

【針方】太溪穴雙針刺治療痛症案

治療方法

患者,脫掉鞋襪,仰臥於床上,常規消毒,採用28號1寸毫針2根,左手按住踝關節,右手單側將2根毫針上下間距在5mm,針尖對齊,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夾持針柄,對準穴位垂直有力一按,進針5~8分鐘,後採用燒山火手法;待針下有劇烈的震顫麻脹感上至小腹,下至腳趾;帶針下床活動,疼痛消失,完全恢復正常起針。在治療期間,忌食生冷酸辣酒等刺激性食物。

病例1,絕育手術後遺症

謝××,女,43歲,農民。1994年7月8日來針灸科就診。病史:因子女過多,於1980年做絕育手術。手術3個月後,夫妻性生活時發生逆厥,喚之無聲,推之不動,遂送往本縣醫院急救,經搶救4小時後慢慢甦醒,從此夫妻無法再過性生活,患者常感下陰部痠痛、下墜,並伴尿頻、尿急、尿痛,下肢水腫,煩躁不安等症狀,對性生活產生厭惡,為此夫妻到處求醫問藥,均不見效。在我科經上方治療3次,患者就有一種舒服輕鬆感;又針3次,下墜沉感有所緩解,小便也比較順利;針第8次後,去針不到半小時,患者小腹劇烈疼痛,隨即針氣海、關元二穴加藥艾條灸,手法用雀啄術,每穴各灸10分鐘,第二個穴灸到3分鐘時疼痛消失;第9次針後小腹又有輕微的疼痛,繼續用藥艾條灸氣海、關元2穴。

第10次針後沒有發生不良反應,其它症狀也完全消失。建議停針觀察,回老家休息,沒想到性生活又恢復正常,告愈。

病例2,痛經

陸××,女,學生,20歲,1995年8月16日就診。13歲來潮,週期一般在28~30天,每次行經4~6天,色暗紅,有血塊,量少。上月正值行經期間因天氣炎熱在水池用涼水衝腿洗腳,又飲冰水,當天晚上經斷。這次來潮前小腹劇烈疼痛,伴有腰痠疼如折,四肢無方,頭暈頭痛、噁心等一系列症狀。不能正常上課,由家屬扶來針灸科就診。見患者面色蒼白,面容非常痛苦。讓患者仰臥於床,取1寸毫針兩根,對準太溪穴,垂直進針8分,用燒山火手法,患者有劇烈的震顫麻脹感,上至小腹下至腳趾,留針3~5分鐘,片刻疼痛緩解,起針後用藥艾條灸氣海、關元,每穴各灸10分鐘,下個週期行經時小腹稍有脹痛感,用藥艾條灸氣海、關元穴痛止,告愈。

病例3,大腿內側疼痛

王×,男,45歲,公司電工,大腿內側到腹股溝臀部疼痛數日,經針灸、按摩烤電服藥均不見好轉,今日晨起疼痛加重,行動不便,上下樓困難,腿不能高抬,要求針灸治療。用上方針患側太溪穴,患者具有強烈的震顫麻脹感,上至小腹,下至腳趾,留針期間患者下地活動,抬腿、下蹲,上下左右抬腳,切活動自如,疼痛消失痊癒。

筆者在臨床上常用太溪穴,此受張士傑老師的啟發。用此穴得心應手,針到病除,主要對婦科病,包括痛經、月經過多、月經過少、帶下症,男女不孕症,前陰臊臭症,男性陰莖痛,小腹痛,疝痛,大腿內側根部痛,腳跟腳趾腳掌痛,心慌胸悶,心絞痛,心跳過速過緩,氣管炎,耳鳴,耳聾,耳輪痛,牙痛,只要用針得當,其效立杆見影。太溪穴在臨床上治療病案,舉不勝舉。太溪穴雙針法,再採用燒山火手法,有強烈的震顫麻脹感,又有很好的經絡感傳,《靈樞·九針十二原》“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古人早就對針灸經絡感傳有著深刻的論述。現代醫學的臨床研究,由太溪獨取治病範圍甚廣,收效堪捷,操作簡單易行,痛苦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本文摘自《中國針灸》2000增刊,作者:張建華。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太溪疼痛小腹患者艾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