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有病”,醫生卻說沒病,到底怎麼回事?

25歲的花花性格敏感,平常很注重養生。只因體檢時,醫生一句“你的頸部淋巴結好像有點腫大”,而變得憂心忡忡。開啟百度看到引起頸部淋巴結腫大的原因,有可能是淋巴癌或是轉移癌的時候,她變得格外害怕,內心總覺得自己得了這個最重的疾病。

隨後,她每日無法控制自己的胡思亂想,整日茶飯不思,無法集中精力工作。隨著擔憂的進一步加重,逐漸出現耳鳴、頭暈、腹痛等軀體症狀。而這些軀體症狀更加重了花花的恐懼,彷彿都在印證她最壞的假設。

1個月後,父母發現了她的異常,帶她去了當地最好的三甲醫院就診,把可以做的軀體檢查做了一個遍,所有檢查結果都是陰性,醫生告訴她並沒有患癌症。可是花花並不接受這個結果,認為是儀器不夠準確,醫生不夠權威,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病都只自己想象出來的。

在醫生的推薦下,花花來到了精神科,經過醫生的詳細問診以及各項心理評估,最終確診為“疑病症”。

那被醫生診斷的疑病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明明是無病,為什麼總覺得自己得了重病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疑病症。

疑病症患者的基本特徵是:深信自己患了某種或多種嚴重疾病;反覆就醫或反覆要求進行醫學檢查,但檢查結果陰性和醫生的合理解釋並不能消除患者的顧慮,甚至懷疑檢查醫生的臨床技術和耐心;患者常伴有抑鬱、焦慮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幻想。通俗來講,患者懷疑自己患了某種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疾病。

我明明“有病”,醫生卻說沒病,到底怎麼回事?

患者對身體的過分關注表現不一,半數以上的患者自述存在疼痛症狀,如頭痛、胸痛、腹部及腰背痛等。頭暈、夜間感到自己的脈搏搏動、咽部異物感、噁心脹氣或納差等亦較常見。有的經常注意自己的心跳、脈搏,有的則關注自己的大小便或飲食。

為什麼會得疑病症?

和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一樣,疑病症不是某個單一病因造成的,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人格特徵

生性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追求完美,總是會過分關注軀體健康,在意軀體感受,喜愛醫藥知識但瞭解又相對片面,這種個性的人很容易患上疑病症。

2。社會心理因素

在某種程度上,患病可以幫助患者贏得同情,免除一定社會責任。當發生生活變故、負面事件或遭遇失敗時,往往更容易產生疑病這種心理。這種心理障礙實際上是患者自我保護防衛的潛意識體現。

3。外在誘發因素

例如親朋好友死於某種疾病、社交減少、婚姻改變、子女離別等外部環境的改變,也會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而醫生的不當言語,專業性差,引發病人的誤解,導致病人缺乏對醫生和檢查結果的不信任,都是觸發病人疑病症發作的重要因素。

面對疑病症,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1。戒掉網路搜尋,增加對醫生的信任

大部分疑病症的患者,對於自我軀體症狀的感知能力很強。而種種軀體不適,讓患者感到焦慮。在焦慮的驅使下,患者往往想法消極,如擔心自己是百度上面最壞的“重病絕症”,看到電視或新媒體上有關疾病的報道就會不自主對號入座等。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建議患者停止百度治病,不要主動去搜索關於疾病的知識。

我明明“有病”,醫生卻說沒病,到底怎麼回事?

當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可以去當地最好的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在診治過程當中,醫生不僅是依靠儀器的檢測結果,還會結合你的軀體表現、性格特徵等,最終給出一個診斷結果,這是百度治病無法做到的。與其透過百度治病徒增焦慮,不如增加對醫生的信任!

2。做一些能轉移注意力,可以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如果疑病症患者能將注意力從自己的病情上轉移出來,不過分地聚焦自己的身體狀況,發展幾種興趣愛好,如運動、旅遊、畫畫、養花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忙碌而充實,有利於減輕疑病症狀。我們與其反覆思考“我究竟得的是什麼病?”不如去思考,“我要怎麼要讓自己快樂起來?”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生不生病並不重要,也不可怕,充實自己才是快樂的來源。療愈永遠是在行動當中。

3。接納症狀

很多患者都無法相信,如果僅僅只是心理疾病,那麼層出不窮的軀體症狀該如何解釋?頭暈、心慌、胸悶這些症狀難道都和心理疾病有關?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心理疾病本身和軀體症狀就存在關聯性。因此,我們不要刻意感受不適,不要控制不適,而要去選擇接納不適。帶著症狀去生活,做好當下在做的事情。當你選擇接納不適,這些症狀也許會慢慢遠離你。當你選擇排斥不適,可能反而症狀會不停折磨你。這就是“接納”的魔力。

我明明“有病”,醫生卻說沒病,到底怎麼回事?

4。不要忌諱就診心理科

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得了重病,卻不想承認自己得的是心理疾病,總是忌諱就診於心理科。據我國最新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抑鬱症終身患病率為6。9%,焦慮症的終身患病率更是高達13。6%-28。8%。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並在逐年遞增,可真正就診於心理科並接受相關治療的人群不到10%。可見雖然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威脅公眾健康的常見病,但大部分人仍然選擇不就醫。

其實心理科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透過正規且系統的藥物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治療方法,很多患者可以擺脫疾病困擾,走向康復。疑病症同樣如此,針對疑病產生的焦慮、抑鬱情緒,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關抗抑鬱抗焦慮藥物減輕症狀;針對疑病的心理問題,也可以採取一對一的心理治療,逐步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減少對疑病的恐懼,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疑病的心理令患者情緒受困,容易患上強迫症、焦慮症及抑鬱症,而情緒困擾會令疑病症病情惡化,形成惡性迴圈。當出現疑病症狀時,停下百度,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若檢查結果沒問題,就請放下擔憂和顧慮,信任醫生的專業水平和檢測結果。多去做一些積極有意義的事情,轉移注意力,活在當下。若不適感仍難以消除,也不要恐懼和害怕,學會接納症狀,和症狀共存。即便自我很難戰勝疾病,仍然有心理科醫生可以幫助你,共同戰“疑”,加油!

專家介紹

我明明“有病”,醫生卻說沒病,到底怎麼回事?

參考文獻:

[1] 郝偉,陸林。精神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67-170。

[2]張晨琳,勞成明,段金鳳,等。疑病症的臨床及認知功能特點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18,56(05)。86-89。

[3] Katharine A。 New Insights on the Treatment of Hypochondriasi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ugust 01, 2017。

TAG: 病症患者醫生症狀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