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瑋:腫瘤治療不能放過每一個“小問題”|腫瘤症狀管理專欄

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是一種全域性的、事物相互聯絡的思維方式。人得了腫瘤,目光不只關注腫瘤,更要注重人與瘤之間的關係,瘤的形成與全身機體失調有關,所以治療腫瘤,不僅要關注腫瘤,更要關注腫瘤形成的原因,以及臨床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抓住每一位患者的“個體化”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然而在臨床短暫面診中,對複雜而多變的病情患者難以描述清楚,醫生所能捕獲的有效資訊往往非常有限,醫生不得不抓大放小,關注患者主要問題忽視小問題,而小問題往往是“個體化”問題的體現,是影響腫瘤整體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二科、中西醫結合腫瘤科主任、天津市中西醫結合腫瘤研究所所長王鳳瑋教授告訴記者。

王鳳瑋:腫瘤治療不能放過每一個“小問題”|腫瘤症狀管理專欄

王鳳瑋教授

突破“小問題” 成就“大療效”

目前對於腫瘤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依託NCCN、CSCO等國際國內權威指南,臨床醫生給不同患者制定腫瘤治療方案時,必然要結合患者的個體化情況。這裡的“個體化”是經濟、社會、軀體(腫瘤本身和因腫瘤治療導致的各種症狀)等一系列複雜體系的總和,精準識別患者的“個體化”是考驗每一名腫瘤醫生的臨床技能是否過硬的關鍵所在,“個體化情況”對治療方案有決定性作用。

今年3月份,王教授的一名淋巴瘤患者在接受化療後,明顯感覺體力不支,後期因無法耐受而不得不中斷治療,休息一段時間也沒有好轉的跡象,患者及家屬很著急。近日,在家屬攙扶下來到醫院,王鳳瑋教授在診室見到他的第一眼就從患者步態上看出端倪,患者無法自行走路,有氣無力,氣喘吁吁;從面部表情來看,情感淡漠,毫無表情;從溝通交流中得知,患者近期食慾和睡眠都很差,總胡思亂想。

經過仔細地望、聞、問、切後,王教授認為患者的脈象屬於氣血雙虧、脾腎雙虧,這是典型的癌症相關性疲乏(簡稱“疲乏”)。王鳳瑋教授告訴記者,中醫認為癌症相關性疲乏是一系列臟腑功能低下的表現,主要表現為全身虛弱、無力感、消瘦、嗜睡等症狀。發現這一“小問題”後,患者接受了補氣調血、健脾補腎調理治療,兩週後他已經能獨自過來複診,經過檢查患者症狀各方面都明顯緩解,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約40%左右的腫瘤初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疲乏,中重度疲乏發生率為60%。王教授坦言:“如果在患者就診中,多關注患者語言之外表現,很容易識別這類“小問題”。如果忽視,輕度疲乏會發展為中重度的疲乏,將嚴重干擾患者治療效果,有資料顯示,疲乏會加重影響患者的進一步治療的依從性,且在治療期間疲乏持續加重,生存時間明顯縮短”。

致敬"8.19中國醫師節”特別詎獻

王鳳瑋:腫瘤治療不能放過每一個“小問題”|腫瘤症狀管理專欄

北上廣將開出4列“同心共築中國夢·健康中國”專列

腫瘤治療的過程就像“挑擔子”

在臨床中,對於腫瘤醫生來說,首先是以療效為導向,這是腫瘤整體治療的主旋律,所以醫生對患者採取哪種措施,會帶來哪些療效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患者身體狀態可耐受的範圍內,一般主張採取規範且積極的治療措施;而與此同時,家屬及患者又站在另一個層面,他們更關注治療出現的伴隨症狀,擔心因治療而加重軀體負擔。因此醫生在選擇治療方案時,往往要權衡利弊,將不良反應最小化、治療過程與療效做到對立統一,這是一名醫生具備整體觀的必備思維。

用一例區域性晚期肺癌患者為例,各大指南最佳推薦是同步放化療之後免疫治療維持兩年。王鳳瑋教授指出:“對於絕大多數患者,該方案是首選。但是在實際臨床中,我們必須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情況,而這裡所謂的“體質”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的‘自我感覺’。疲乏就是風向標,如果患者疲乏症狀明顯,首選方案同步放化療就無法使用。”

所以,對於這類的患者,治療方案會從同步放化療聯合免疫維持的首選方案,轉變先化療,再放療或者先放療,再給化療的序貫治療。因為同步放化療相對出現的副作用更大(如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也會加重疲乏的程度;中、重度疲乏會影響免疫治療方案的可行性,可能要轉變為抗血管治療方案。

王鳳瑋教授將腫瘤治療的過程形象地比作“挑擔子”,一個筐裡“放著”療效,另一邊是“放著”不良反應。只有達到平衡擔子才能穩步往前走,患者的耐受力相當於動力,超出承受力範圍,擔子偏了、斜了都無法前行。這和中醫理念講陰陽平衡、扶正抗癌、與瘤共存的理念不謀而合。

中醫可以有效填補西醫的短板

無論是從中醫還是西醫的治療觀來看,對待一種疾病或一類症狀,首先是找到病因,然而對於疲乏的病因,從西醫角度來看,發病機制並不明確,包括細胞因子失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紊亂、晝夜節律紊亂、迷走神經傳導啟用等多種假說並存。王鳳瑋教授認為這些假說混雜因素較多,無法真正驗證,且治療手段受限只能進行病因治療,如對於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紊亂,除了使用激素之外,並沒有更好的辦法;對於晝夜節律失調,只能加用助眠類藥物。

從中醫角度,對於疲乏則有相對明確的病機。王鳳瑋教授告訴記者,中醫認為癌症相關性疲乏是一系列臟腑功能開始出現低下的表現,主要表現為全身虛弱、無力感、消瘦、嗜睡等症狀,屬於氣血雙虧、脾腎雙虧經過補氣調血、健脾補腎可以明顯緩解疲乏。如上述症狀患者,經過兩週中藥調理,各方面都明顯緩解,所以,在臨床中應該大力提倡中醫藥對疲乏的診治,讓更多患者受益。

NCCN指南按照患者的不同情況將疲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積極抗腫瘤患者;第二類是長期隨訪的患者;第三類是臨終的患者。王鳳瑋教授介紹,指南對於第一類和第二類患者,在有明顯的疲乏的情況下,指南主張積極糾正疲乏,疲乏症狀緩解後再給予相應的抗腫瘤治療;對於長期隨訪的患者,考慮疲乏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所以要求疲乏的治療要貫穿患者整個治療過程。具體干預措施分為藥物性和非藥物性。對於臨終患者來說,主要以提高生活質量為導向。除了干預治療

心理層面的治療也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患者疲乏管理是一個相對比較複雜的工程,涉及多方內容,王鳳瑋教授認為,腫瘤症狀管理需要一支專門的MDT的團隊,這支隊伍包括腫瘤醫師、營養師、精神心理科醫生等多學科團隊合作,實行綜合管理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為目標,這與中醫扶正抗癌的理念不謀而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中西醫要與時俱進,中醫要與現代科學密切結合,闡明其治病的科學機制,並不斷創新發展;西醫也要吸納中醫科學的理念,注重整體和區域性的有機統一,中西醫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創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抗腫瘤治療體系的新內涵,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造福。

專家簡介

王鳳瑋 主任醫師,腫瘤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二科、中西結合腫瘤科主任

曾任天津市中西醫結合腫瘤研究所第三任所長

現任職務: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規範化治療委員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天津市腫瘤放射學分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分會委員

天津市抗衰老協會中西結合專委會 主委

曾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 MD Anderson癌症中心放療科進行學習交流,在美國 AYO CLINIC(梅奧)癌症中心讀博士後。作為課題負責人分別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津市衛生局和院級課題,中藥組方抗纖維化1號專利。著作有《調強放療新進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大腸癌治療學》、《前列腺癌》、《胰腺癌》、《軟組織肉瘤》、《中國骨與軟組織肉瘤專家共識》、《循證腫瘤放射治療學精粹》、《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與問答》等十餘部,發表文章五十餘篇,擅長腫瘤的放、化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

排版:胡海燕

編輯:秦苗

稽核:許奉彥

王鳳瑋:腫瘤治療不能放過每一個“小問題”|腫瘤症狀管理專欄

目前113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TAG: 患者疲乏治療腫瘤王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