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中醫心理學(五)

一起聊聊中醫心理學(五)

一起聊聊中醫心理學(一)

一起聊聊中醫心理學(二)

一起聊聊中醫心理學(三)

一起聊聊中醫心理學(四)

中醫心理治療

之前說了歷史,理論,病機,今天我們聊聊治療

中醫心理治療,在中醫學中又稱之為意療。中醫學歷來重視意療在治療中的意義,如《素問·寶命全形論》就有“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的論述,把“治神”擺到了防治疾病的首位。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醫學家,如華佗、張子和、朱丹溪、徐迪、汪石山、張景嶽、程杏軒等,都是善於運用意療方法以治病,並取得顯著療效的醫學大師。在大量儲存完好的古代醫案中,記載了許多設計巧妙而行之有效的意療方法,運用了“心病還須心藥醫”的道理,古代醫家對此論述頗多。這些方法不僅至今仍在民間流傳,而且也為中醫心理治療的進一步應用和發展,提供了可貴的借鑑。

《東醫寶鑑》引太白真人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於道。”清·吳師機《理瀹駢文》亦指出:“情慾之感,非藥能愈,七情之病,當以情治。”

中醫學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僅十分注意言語疏導、移情易性、暗示解惑等法的心理治療意義,並且總結了“以情勝情”的獨特而系統的理論,用之臨床每獲奇效。此外,順情從欲、習以脫敏、突然剌激等,臨床亦常運用,氣功導引等心身並治方法,則已有數千年之歷史。這些療法至今仍行之有效,應予繼承與發揚。

一、中醫心理治療的原則

中醫心理治療,注意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並遵循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治療中應注意正確處理好醫生與患者、體療與意療等各方面的關係。

中醫心理治療的手段繁多,方法各異,每一種療法均有特定的適應範圍。醫務人員在準確認識病情的基礎上,應當根據不同的疾病及病人的機體和處境特點,進行巧妙地設計和統籌安排,使治療具有針對性,比如“以情勝情”療法,則應注意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互制。做到當用方用,以求用之必驗。

總之,意療在於以意取效,要求靈活多變,意境新奇,故須慮周智圓,設計巧妙,方可動人耳目,易人視聽,達到治療目的。“心病還須心藥治”,“治病先治心”,都是歷代醫家的垂訓。

二、常用中醫心理療法

(一)以情勝情療法

五行學說認為金、木、土、水、火的順序依次相生相剋,悲屬肺金,怒屬肝木,思屬脾土,恐屬腎水,喜屬心火。情志相勝的治療原理,就是依據五行相勝的制約關係,用一種情志去糾正相應所勝的情志,有效地治療這種情志所產生的疾病。這就形成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怒的情志相勝心理療法。

以情勝情療法,創自於《內經》,是世界上獨特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有獨特而系統的理論與臨床積累。以情勝情療法所依據的基本理論,是人有七情,分屬五臟,五臟及情志之間存在著五行制勝的原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與《素問·五執行大論》均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可見“以情勝情”的基本精神,就是有意識地採用另一種情志活動(在後),去戰勝、控制因某種情志剌激(在前)而引起的疾病,從而達到愈病的治療方法。

情志活動可以影響人體的陰陽氣血,超常的持久的情緒剌激可以引起疾病的發生。然而正確地運用情志之偏,可以糾正陰陽氣血之偏,使機體恢復平衡協調而使病癒。如王冰在註解《素問·五執行大論》時說:“怒則不思,忿而忘禍,則勝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調性之道也。”中醫學正是正確地認識到了精神因素與形體內臟、情志與情志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存在著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從而巧妙地根據“以偏救偏”的原理,創立了“以情勝情”的獨特療法。正如吳昆《醫方考》所說:“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須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藥也。”

以情勝情療法的創立,不僅為中醫的治療學增添了光彩,同時也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寶庫,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這一獨到見解,在醫學心理學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深化了醫學科學關於情志活動對人體影響的認識。正因如此,以情勝情療法向來為中醫學家所重視,尤其是金元張子和運用得最為嫻熟、獨具匠心而卓見成效。他曾說:“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注:現代臨床當慎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注:現代臨床亦當慎之);怒可以治思,以辱侮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餘又嘗以巫躍妓抵,以治人之悲結者。餘又嘗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餘嘗擊拍門窗,使其聲不絕,以治因驚而畏響,魂氣飛揚者。餘又嘗治一婦人,久思而不眠,餘假醉而不問,婦果呵怒,是夜困睡。”(《儒門事親·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張子和的醫療活動,使以情勝情療法從理論上與實踐上均得到了深化和發展。

臨床運用以情勝情療法,不能簡單地按五行制勝圖機械照搬,而應以病理生理作為基礎,靈活而巧妙地進行設計應用。

(二)激怒療法

憤怒本來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變化,然而憤怒屬於陽性的情緒變動,可以起到忘思慮、解憂愁、消鬱結、抑驚喜的作用,且可引起陽氣升發、氣機亢奮、營血賓士等“怒則氣逆”、“怒則氣上”(《素問·舉痛論》)的生理效應,故利用激怒的心理療法,常可治療思慮過度而氣結、憂愁不解而意志消沉、驚恐太過而膽虛氣怯等屬於陰性的精神情志病變,以及陽氣鬱滯、營血凝澀等軀體性病理改變。如史書上所載文摯療齊王疾、華佗醫郡守篤病等,都是採用的激怒療法。

(三)喜樂療法

由於“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靈樞·本神篇》),“思則氣結”,而“喜則氣緩”,“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所以說喜可勝憂。設法使患者精神喜悅,或引起歡笑,用積極愉快的情緒促使陰陽協調、氣血和暢,從而可以治療因為憂愁、思慮、悲哀等情緒活動所導致的病變。歷代醫案中以喜治病的心理療法驗案甚多。

(四)驚恐療法

追求舒暢愉快,厭惡驚恐愁憂,本為人之常情,然而過喜則“神憚散而不藏”,“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靈樞·本神篇》),故喜傷心者,可以用恐嚇的方法治療。如《儒林外史》所載范進因中舉而癲狂,以恐嚇而使之愈的故事,就是“恐勝喜”的典型例子。又《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因而運用使病人驚惶之類的剌激方法,可以治療某些憂慮症,由於驚則氣亂,使氣四散,從而解除因憂思而導致的氣機鬱結、閉塞。某些強迫症患者,亦常於驚懼、羞畏之時,由於分散了注意力,而於無意中解除了其強迫症狀。《靈樞·雜病篇》說:“噦……大驚之,亦可已。”便是以“驚”治療功能性呃逆的方法。

(五)悲哀療法

悲哀一般屬於陰性的消極心理,然而在一定條件下,悲哀可以平息激動、控制喜悅、忘卻思慮。因而有可能轉化為積極的治療作用。如《雲樓雜記》所載李某因其子高中,過喜而恆笑不休,某太醫以稱其子歿的方法,令其悲哀幾殞,因而笑症得止,便是以悲勝喜的病例。

實際上,以情勝情療法,與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互制密切相關。就是說,情緒變化有陰陽屬性可分,有對立可言,情志活動出現了陰陽的偏勝偏衰,只要採用具有與之針鋒相對的情志之偏即可矯正之,而不必拘泥於五行制勝的理論。如怒與恐、悲與喜、驚與思、樂與憂、怒與思、喜與怒、愛與惡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動,雙方對人體陰陽氣血的影響不同,因而相反的情緒之間可互為調節控制,使陰陽趨於協調平衡。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喜可治悲病,悲也可治喜病……因而一種情志之偏而致病,可以用多種情志去制勝;採用某種情志剌激的方法,有可能救治多種情志的病變。所以朱丹溪說:“怒傷於肝者,為狂為癇,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於心者,為癲為癇,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於肺者,為癇為癲,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思傷於脾者,為癇為癲為狂,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傷於腎者,為癲為癇,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於膽者,為癇,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傷於心包者,為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

在運用以情勝情療法治療情志因素所導致的病變時,還應注意刺激的強度,即作為治療的情緒刺激,要超過、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的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的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超過前者,否則就達不到以情勝情的目的。

《程氏易簡方論》說:“大凡病七情而起,仍然以七情勝負化制以調。昧者不悟,徒恃醫藥,則輕者增重,重者乖危矣。”這就充分說明了以情勝情療法的重要意義,心理因素致病,只有透過心理方法才能有效地消除。

(六)移情易性療法

“情”與“性”皆個體較為固定的心理品質,俗語說的性情,人各有異。對正常人是透過“修身養性”來培養良好的品性和情操,“移情易性”乃針對心理偏異者所採取的心理矯治方法。

情趣的轉移,中醫又稱“移心法”。如張子和治一腹瀉病人,先了解其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知其愛好天文地理,乃與他大談日月星辰之執行,風雲雷雨等氣象特徵,山川河流之變遷,風土人情的奇聞,病者為之吸引,轉移了對病的注意,其後漸愈。張子和稱:這種療法成功的關鍵在於投其所好,“好棋者與之奕,好音樂者與之蘆笛”(《儒門事親》)。吸引和激起患者的樂趣,移其心(情感、注意)而使忘其病。

至於“易性”則需以時日,非一兩次治療可達目的。易性包括固有習性之改變和不良性格之再造。前引枚乘《七發》不僅是以“要言妙道”進行說理之治療。“吳客”給“楚太子”作心理開導,七層說教,都是心理治療。第一層談音樂動聽,第二層說飲食的美味,第三層論車馬的名貴,第四層是遊玩的樂趣,第五層是獵狩的壯觀,第六層是長江觀濤的逸情,最後才歸結到要言妙道。所有這些,使楚太子認識到:人生應有高雅的志趣,追求理解世上高深的道理,一掃懈怠和貪圖安逸的心態,放棄縱慾享樂的生活,經歷幡然悔悟,脫胎換骨,心有所託,志有所向的“移情易性”的改造,才能真正霍然病已。因此,近代的心理學者認為:《七發》不僅為一篇文學名著,也是一美妙的心理治療篇章,頗有啟迪、借鑑、發揚的地方。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說:“情志不遂……開懷談笑可解。”清朝有位八府巡按,久病而憂病不愈,一醫專注診脈後,問其月事幾月未行,清官因而大笑,以後每想到此事,即自然發笑,其病不覺漸愈。可見笑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療法。我國著名的相聲藝術家侯寶林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建議在醫院裡設“相聲科”,用相聲這種笑的藝術,給一些人進行“笑療”,認為“笑療”既無服藥之苦,又無手術之痛,更無副作用之弊,而且可以廣見聞、增知識、受教育、開心顏,寓治病於文化娛樂之中,真是一舉數得。移情並不是壓制情感,而只是改變其指向;易性並不是取消個性,而只是更易其消極的情緒因素。移情於著書立說,把心身創傷等不良剌激變為奮發努力、積極進取的動力。

(七)順情從欲療法

《靈樞·師傳篇》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足病人身心的需要,這就叫“順情從欲”,亦屬心理治療的內容之一。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朱丹溪說:“男女之慾,所關甚大;飲食之慾,於身尤切。”說明生理或心理的渴求與慾望是客觀存在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物質的需求是正當的。愛情婚姻、家庭子女、求學就業等等,亦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然現象。目欲視物,耳欲聞聲,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寒則欲衣,勞則欲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病痛而欲醫,惡死而樂生等,都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八)澄心靜志療法

《內經》非常強調“精神內守”、“恬淡虛無”,用以防病和治病。澄心靜志療法,就是要求靜坐或靜臥,內忘思慮,外息境緣,掃除一切思想雜念,拋棄一切恩怨慕戀,亦不為病痛所憂,使精神清靜寧謐,則真氣自然從之,而病氣逐漸衰去。古代醫案中對於思慮勞神過度所致病變,以及一些慢性久病等,常採用參憚、獨室靜坐之法而使病癒,就是這一療法的體現。《明醫雜著》更說:“昔人有云,我但臥病,即於胸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於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亦是澄心靜志的原理。

(九)抑情順理療法

抑情順理法,也可叫做以理遣情法,就是透過提高患者的認識能力,明白過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治療或預防情志疾病。一句話要理智駕馭情感。《醫說·心疾健忘》說:“求醫若明理,以求與其有病而治以藥。孰若抑情而預治情,斯可順理亦漸明,若能任理而不任情,則所養可謂善養者矣,防患卻疾主要在於茲也。”抑情順理法是常採用的療法。

(十)激情剌激療法

人的情志變化,尤其是激情和應激的情況下可引起生理、病理的突然改變,如果掌握適當,應用到治療上,可收到立竿見影的療效,但難度較大。

三、針灸方藥對心神疾病的治療

(一)針灸對心神疾病的治療

《內經》開針灸治療心神疾病之先河,如《素問·血氣形志》篇指出:“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說明心身疾病可用針灸治療[11]。又如《靈樞》列有專篇論針灸對癲狂的治療。對癇證的針灸,《靈樞》與《素問》均有記述。對各種情志失常的針灸施治則散載於《內經》的諸多篇章中。《內經》所論運用針灸對心神疾病的治療,無論是思想方法,還是具體原則、治法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中,記述了針灸對夢、狂、悲、恐、不樂、驚、怒、癇、耳鳴、善忘、喑、不能言、不得眠、多臥、臥不安等等神志疾病的治療。後世針灸醫家皆遵循其旨,歷代沿用並不斷髮展與創新。

目前,臨床上一般認為針灸治療精神及神經科疾病療效較為突出。如神經官能症、失眠、嗜睡、神經衰弱、癔病、癲癇等等,都是臨床上用針灸廣為治療,且療效明顯的心理活動異常的病變。此外,針灸療法還廣泛應用於治療現代所謂心理生理性疾病(心身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偏頭痛、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支氣管哮喘、陽痿、性慾減退或缺乏、月經不調、遺尿、尿失禁、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斑禿等等。就中醫來說,此類病變多因於內傷七情,影響臟腑氣機,使經絡執行失常,氣血功能紊亂而發生,而運用針灸進行治療,都可取得不同程度的療效。

(二)方藥對心神疾病的治療

就藥物而言,對心神病變有明顯治療作用的中藥甚多。如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記載:牛黃能主治“驚癇寒熱,熱盛狂痙”,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久服安魂養神”,丹砂可“養精神,安魂魄”。再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出:鬱金可以治“失心癲狂”,柏子仁有“養心氣……安魂定魄,益智寧神”之功。凡此之類,不勝列舉。

就方劑而言,如漢·張機《金匱要略》以百合地黃湯為主方治療“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之精神恍惚的“百合病”,以甘草小麥大棗湯治療“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的“婦人髒躁”病。再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的溫膽湯、宋代《和劑局方》的逍遙散、宋·嚴用和《濟生方》的歸脾湯、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越鞠丸等等,都是治療心神失常的名方。在中醫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醫家們所創制的治療心神病變的方劑,幾乎可見於中醫的每一本臨床醫籍中,比比皆是,不可勝數,但是我們在運用時,一定要進行辨證論治,切不可生搬硬套。

TAG: 情志療法治療以情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