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什麼?五行通脈湯怎麼認為的?

遺傳性共濟失調在中醫中無特有病名,根據其主要症狀,中醫常歸之手“痿證”、“痿闢”、“顫證”等範疇。但又不能與之完全等同。有人認為本病可稱為“骨繇”,依據是《靈樞·根結》篇提到:“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意思是指骨節她緩不收,動搖不定之意,與共濟失調的表現吻合,後期可發為骨痿,亦相對應一致。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什麼?五行通脈湯怎麼認為的?

[病因病機]

本病系遺傳性疾病,在中醫理論中顯非外感之邪所侵,多為先天之本腎虛之故,且其臨床以共濟運動障礙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肝、脾、腎三髒。

腎虛骨搖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多因高年腎氣虛衰,或因先天稟賦不足,骨痿而致畸形,腎督陽虛,支撐無力,以致站立時身體前傾或作左右搖晃,而成骨搖之症。且腎生髓通腦,腎虛則腦髓炎充,筋骨失榮,腦散動覺之氣,無氣則肢動失常,甚則痿闢不用。

陰虛風動腎虛為本病之本源,腎精虧乏,則肝明不足;肝腎陰虛,則筋膜乾澀,筋攣而致運動失靈,呈現共濟失調之症。陰血不足,虛風內動,其振搖抖動,尤以動作之始末為劇,書寫之動作也失之協調,均系肝風之候,且肝失所榮,而可兼有目流色盲,月經不調等。

脾虛肉疾腎虛則脾陽失健,脾虛則四肢不用、四肢不收,尤以肢體動作力緩,肌張力減低為其主要表現。放初病之時,以肌肉無力、步態瞞粉為主,並努力使用雙上肢協助以維持身體之平穩,以解搖擺不定之勢,是為特異之行態。後期脾虛,發為肉展,且與骨枯而髓減之骨倭並存,遂成痿闢之症。

五行通脈湯根據腦病病因、病理及症狀特點不同,主要是以滋肝補腎、強筋壯骨、益氣健脾、活瘀化痰、通絡開竅為治療原則,透過治療使效果更加鞏固和穩定,也使臨床恢復率不斷提升,為眾多久治不愈的共濟失調,小腦萎縮等患者解除了困擾。

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什麼?五行通脈湯怎麼認為的?

第一步:健運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主統血、為根為本。脾的功能強健、氣血運化能力強;則血行暢通、筋骨強健、肌肉發達、肢體活動有力。

第二步:補益肝腎:肝調節全身氣機,肝氣調達,則周身氣機通暢,情志舒暢。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即可化氣,又可以轉化為血,因而腎也稱之一身之本。

第三步:通腦益髓:腎主骨生精髓,精髓又通於腦,腦為髓之海,又因為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第四步:固本培元:對先天之本“腎”和後天之本“脾胃”進行保養和調理,元氣是推動一切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根本之力,是機體免疫、防禦、修復再生的根本。透過補腎健脾來補充和恢復元氣、增強免疫,提高整體機能,使身體健康、平穩協調,得以功能靈活、不易發病。

TAG: 腎虛共濟失調先天脾虛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