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蛛兒菜即小薊

晚清名醫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小薊,山東俗名萋萋菜,萋字當為薊字之轉音,奉天俗名槍刀菜,因其多刺如槍刀也。其根與莖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剖取鮮者搗爛,取其自然汁開水服之。若以入煎劑不可久煎,宜保其新鮮之性,約煎四、五沸即取湯飲之。又其莖中生蟲即結成疙瘩,狀如小棗,其涼血之力尤勝。若取其鮮者十餘枚搗爛,開水沖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熱者尤效。用時宜取其生農田間嫩而白者。”

萋蛛兒菜即小薊

萋蛛兒菜即小薊

萋蛛兒菜即小薊

小薊的俗名還有很多:刺兒菜、貓薊、青刺薊、千針草、刺薊菜、青青菜、野紅花、刺角、刺角菜、刺角芽、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殺草、薺薺毛、小惡雞婆、刺蘿蔔、小薊姆、刺兒草、牛戳刺、白雞角刺、小雞角刺、小牛扎口、刺尖頭草、小刺蓋、薊薊菜、萋萋菜、萋萋芽、七七菜、七七牙等,說明它分佈廣泛,南北皆有,且與人們的生活日用密切相關。

小薊為菊科薊屬植物,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有縱稜溝,上部有分枝。葉長橢圓形,葉緣有細密的針刺,葉片越老刺越硬,猶如小鋼針一般,拔的時候得掐著根部拔,要不碴手。嫩莖和葉上都有稀疏纖細的蛛絲狀毛,看上去毛絨絨的,黃縣話稱小薊為“萋蛛兒菜”,可能就是從這來的。

喜蛛兒

黃縣話裡蠨蛸叫作喜蛛兒,“蛛兒”讀如就,稱作萋蛛兒菜就是感覺其莖葉上的刺毛有點像喜蛛兒身上的體毛。黃縣話還管馬齒莧叫“家馬蛛兒菜”,長蕊石頭花稱為“山馬蛛兒菜”,石竹叫作“喜蛛兒花”,我稱它們為“四蛛兒菜”,都因其與喜蛛兒有某些相似而得名。萋蛛兒菜的頭狀花序單生莖端,小花紫紅色,每年春末夏初開花的時候,就像禿散開的毛筆,用手摸摸,柔軟而富有彈性。它的地下匍匐根莖非常厲害,像旋花(即打破碗花)的根一樣,又白又嫩,汁水豐盈,喜歡到處鋪拉,一不注意就偷偷繁殖成一大片,開成了紫色花海。過去每個村都有泥場,要推土蓋房墊圈,挖過土之後的生泥地缺少有機質,偏偏萋蛛兒菜就喜歡這樣的地方,生長得熱火朝天的。除了生地,撂荒地、路邊也常能見到萋蛛兒菜的身影。苞米地裡萋蛛兒菜也不少,去苞米地裡拔兔菜時總能遇上。

萋蛛兒菜嫩時可食,《救荒本草》“刺薊菜“條:“《本草》名小薊,俗名青刺薊,北人呼為千針草,出冀州,生平澤中,今處處有之。苗高尺餘,葉似苦苣葉,莖葉俱有刺而葉不皺。葉中心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性涼無毒,一雲味甘性溫。採嫩苗葉煠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甚美。除風熱。”黃縣人至今仍是這樣吃的,嫩萋蛛兒菜掐嫩莖葉,用開水料一下,再放涼水裡浸,箍好切碎,用鹽、花生碎、蒜泥、香油拌一下,就是春天裡很有風味的一道野蔬。我拔兔菜時沒少被萋蛛兒菜碴過,堅決不相信這玩意可以吃。後來有一次吃一道涼拌菜感覺不錯,“綿槐槐”的,還有一種鮮靈味,媽媽說是拌的萋蛛兒菜,從此我就吃了,但我一直沒搞明白料過之後它葉子上的小刺哪去了,一點感覺不到碴嘴。除了涼拌,清炒、作餡兒包餃子包包子都可以,不過萋蛛兒菜最常見的吃法還是料一下餷小豆腐吃,口感綿軟,味道鮮香。

萋蛛兒菜即小薊

涼拌萋蛛兒菜

萋蛛兒菜即小薊

萋蛛兒菜炒雞蛋

春天吃萋蛛兒菜不僅可以解饞,還有食療作用,萋蛛兒菜全草入藥,有涼血、祛瘀、止血、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急性肝炎、瘡癤、癰毒等。春天多吃點萋蛛兒菜,可以利尿消腫、止血涼血、消炎止痛、養肝護肝。

萋蛛兒菜即小薊

萋蛛兒菜最常用到的功效就是外傷止血,小時候我們要是受了外傷,流血不止,就去找幾株萋蛛兒菜用石頭掂成爛泥,糊在傷口上,一會就止住血了,而且傷口不會感染化膿,非常神奇。小孩子春天喜歡破鼻子,揪幾片萋蛛兒菜的葉子揉一揉塞鼻孔裡,一會就止住血了,很是靈驗。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蛛兒小薊黃縣喜蛛兒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