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父母找醫生時要避開的3個誤區

本文字數約:

1771 字

閱讀時間約:3 分鐘

網路上有一個流行用語,“我emo了”,指的是“我情緒上來了”“我抑鬱了”“我不開心了”。總的來說,就是表達自己的負性情緒。

如果這是開個玩笑、自嘲,那無傷大雅。可如果真的懷疑自己得抑鬱症了,那就得重視起來了。

需要澄清的是,每個人遇到不愉快的事都可能會出現過抑鬱情緒,但

抑鬱情緒≠抑鬱症

“我抑鬱了”≠“我得抑鬱症了”

。後者有嚴格的診斷標準。

可是,如果長期受到抑鬱情緒的困擾,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被抑鬱情緒佔據,難以自我調整,那確實有可能得了抑鬱症。

孩子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父母找醫生時要避開的3個誤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你有這樣的懷疑,那麼你要感到慶幸,因為抑鬱症早期是最佳的心理干預時機,也是最容易康復的階段。

但前提是,我們得及時行動,並採取了正確、科學的應對措施。

當你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並想求診時,一定要留意以下3個注意事項:

第一,

很多人因為對抑鬱症有較強的“病恥感”或其它客觀原因,無法到精神科醫院或三甲醫院就診,想尋求網路問診。

在一定程度上,網路問診確實為患者帶來了便利,足不出戶就能獲得醫療意見。目前也有不少有名的精神科專家開通了網路問診,作為線下診療的補充。

但患者和家屬應注意,如果是首診,也就是懷疑得了抑鬱症後第一次去精神科的話,最好還是去權威的精神科醫院或三甲醫院。因為首診涉及到較多的檢查和排除性診斷,線上問診往往難以實現。

另外,大家上網搜尋網路問診時,對注有“廣告”字樣的、或明顯是推廣網頁的問診平臺,一定要警惕。慎防被某田系醫院耽誤了病情,還坑騙了錢財。

第二,

若想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得了抑鬱症,必須到正規醫療機構,讓執業精神科醫生來判斷。

我國法律規定,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只能由符合資質的精神科醫生、在符合資質的醫療機構內進行。其他人群、其他科室的醫生、甚至如果精神科醫生不在醫療機構內的話,都不能下相關診斷。

所以,如果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甚至神經內科醫生作出的所謂“診斷”,這是違法的,誤診的風險也很大。

在精神醫學中,抑鬱症的診斷有科學、專業、嚴謹的過程。精神科醫生除了瞭解患者的臨床表現,往往還需要專業工具、相關實驗室的檢查來輔助判斷,尤其是首診。

比如,醫生會先檢視患者的症狀是否符合抑鬱症診斷標準;除了聽患者及家屬描述病史外,可能還會使用量表。

常用的量表包括SCL-90、SDS、PHQ-9 等,可作為抑鬱症篩查、嚴重程度評估以及修正治療方案的輔助工具。

孩子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父母找醫生時要避開的3個誤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對於症狀符合抑鬱症診斷標準的患者,醫生還要排除患者是否有器質性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的抑鬱障礙。

比如甲狀腺功能減退、性激素低下、維生素 B12 或者葉酸的缺乏等,均可能導致抑鬱症狀;濫用酒精、藥物,也可導致抑鬱症狀。這些情況不屬於典型的抑鬱症,治療方案的區別很大,需要相關檢查來幫助醫生作出排除性診斷。

第三,

大家要意識到,主流的精神醫學仍處於症狀學診斷。精神科醫生主要根據患者的症狀進行診斷,常常忽視了心理根源,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即便找權威的、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糾正,也存在“誤診”的可能性。

比如,抑鬱症極容易與雙相障礙混淆。雙相障礙患者在處於重度抑鬱發作時,其症狀與抑鬱症一模一樣。如果精神科醫生沒有意識詢問患者以前是否有過躁狂/輕躁狂發作,就很容易將其誤診為抑鬱症。

另一方面,很多抑鬱症患者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當大量心理創傷被啟用時,內心積累的憤怒會以大發脾氣、暴躁易怒、打人毀物形式呈現出來。

這屬於激越狀態。但絕大部分精神科醫生認為這是易激惹,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的表現,從而診斷為雙相障礙。我們認為這也是不妥的。

另外,抑鬱症、雙相障礙都極有可能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混淆。當患者因遭受重大創傷而表現出情緒問題時,往往符合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診斷標準。

但如果就醫時,患者沒有意識說出創傷事件;或臨床醫生也缺乏深入問診的意識的話,就很容易漏診了PTSD。那麼治療方案自然就缺乏針對性,患者容易遷延不愈。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屬於病因學診斷,若患者遭受的心理創傷是源於別人的侵害,該診斷將對維權的結果產生較大影響。希望患者及精神科醫生都能加強意識。

鼓勵大家瞭解以上要點、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不是讓大家在就診時質疑、反駁醫生,更不是讓大家諱疾忌醫。

而是希望大家能在就診過程中,對精神心理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心裡有數。不僅能客觀、理性地理解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意見,也能簡單判斷出網上流傳的抑鬱症資訊是否科學,免於陷入對疾病的焦慮、恐懼。

TAG: 抑鬱症精神科診斷醫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