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理解自我概念中的3個“我”,搞明白我是誰

“我是誰?”理解自我概念中的3個“我”,搞明白我是誰

自我的成長、恢復、死亡三方面

自我也稱自我意識、自我概念,是

“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李克富老師認為,需要把握以下三點:

1、自我縱向維度三部分。

哲學三句話“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後兩句由宗教處理,前一句由心理學解決。

借用精神分析人格結構理論的本我、自我、超我,從時間維度看對應著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8個月開始到2、3歲,嬰孩知道自己與母親乳房不是一回事;社會自我是幼兒期和兒童期,特徵是從“寶寶要喝水”到“我要喝水”;青春期開始進入心理自我,乃至一生,有人一輩子進入不了心理自我。

2、自我創傷恢復三階段。

疾病恢復有生理恢復、社會恢復、心理恢復。

舉例骨折手術,手術後,生理病好了,但還要恢復社會功能,如上班,之後再心理創傷恢復,避免一朝被蛇咬十年還怕蛇,甚至十年怕井繩。

醫學發達與否看心理康復水平,生理疾病治療區別不大。

3、自我死亡經歷三階段。

《尋夢環遊記》揭示三步驟,人的死亡先是生理大腦死亡,之後追悼會宣佈社會死亡,戶口被登出,最後沒有人記住了心理上徹底死亡。

為何要祭祖,就是記住那些先祖們。引申為李白詩句被引用,這就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早就不存在了,可是心理自我“活在心中”。

心理學教材有關內容

這是“社會化與自我概念”章節,包括社會化、社會角色、自我及身份與自尊三部分。

出生就開始社會化,包含技能、規範、目標、角色,即能幹活、能聽話、有活力、有自知。

社會化載體排第一位的是家庭:

“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行為規範的習得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裡對應自我的階段就是社會自我,幼兒和兒童期。

社會化型別包含4類,語言社會化、性別角色社會化(性、性別、性別角色對應生理、心理、社會自我)、道德社會化(認知、情感、行為)、政治社會化。

社會角色,是特定期待,是心理狀態,是人際交往中可以預見的互動行為模式,“角色理論根據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與身份來研究和解釋個體的行為及其規律”。角色就是覺察意味。

自我、身份和自尊,主我、客我、鏡我即行動的意識流我、我認為我是誰、我認為別人認為我是誰。自尊是自我評價,是所有角色單獨評價的綜合,由此可以具體化單項自尊水平。

詹姆士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負,可見多些小成功、降低些目標是可行的,也是系統脫敏法理論依據。自尊也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高階需要。

我是誰測試,7分鐘寫出15個我是誰句子;自尊量表10個賦分句子。

幾點聯想

1、社會化的行為和自尊關係。

這裡有2個重要公式,勒溫公式,行為與個體心理和環境關係,自尊公式,自尊和成功、抱負關係。

自尊公式中的成功,可以視作社會行為中的行動,行動就有收穫,行動就是成功。

還可以認為,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生理自我=行動/心動。

2、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社會環境——人際關係——自我覺察——社會行為——解釋社會心理。社會角色是自我意識,自我覺察。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TAG: 自我自尊社會化心理社會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