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服藥治療了,還需要心理治療嗎?

我在服藥治療了,還需要心理治療嗎?

有朋友給小睿留言,說自己在藥物治療了,醫生推薦自己可以考慮一下心理治療,想知道心理治療有什麼用?

還有朋友說,自己孩子正在進行藥物治療,並且劑量不小,但是效果不明顯,醫生推薦孩子可以嘗試下心理治療,家長不知道心理治療到底能幫到孩子嗎?

另有朋友說,自己病情透過藥物治療已經得到了控制,症狀好轉得不錯,醫生說自己可以進行心理治療了。但自己覺得藥物治療效果好,那就一直藥物治療下去唄,為什麼還需要心理治療?

其實這三個問題是同樣的一個問題,今天小睿就給大家講講,已經藥物治療的情況下,為什麼還需要補充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

比如第三位朋友的問題,之前在急性發作期有幻聽幻視甚至是自傷的想法,此時必須快速控制住症狀,所以需要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精神症狀和軀體症狀。

當藥物治療控制住症狀之後,才有可能進行心理治療。

而第二位家長問的問題,孩子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為什麼醫生推薦心理治療?

青少年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少年,由於正處於生理心理快速成長時期,同時還面臨著巨大的學業壓力,此時社會心理因素佔據了很大的比例。

比如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攻擊、欺凌,陷入困境自己無法走出來,

此時藥物治療是無法治療孩子的心病的,需要透過心理治療幫孩子開啟心結,拉他一把。

通常什麼情況下,醫生會推薦進行心理治療呢?

1。疾病初期

比如有的疾病在初期只是輕症還不那麼嚴重,還不需要藥物治療,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早期進行心理干預,可以避免疾病往重症發展。

2。心理因素佔比大

相比於基因遺傳等生物學因素,受社會心理因素佔比比較大的疾病,醫生會推薦心理治療。

3。疾病緩解期

在疾病緩解期,意味著患者透過規範治療已經產生了一定成效,這時患者面臨的問題是走向社會迴歸正常生活。

這時可能需要處理多方面的關係和任務,比如和家人的關係、比如親密關係、同事關係等,同時也要面對自己的社會身份,比如子女、父母、員工等,如何幫助患者重新走向社會是重要課題,需要患者和心理治療師共同努力。

對心理治療感興趣卻還未嘗試體驗過的朋友,可以看看陳涵醫生的精品小課,課程裡提到的對壓力的解釋、如何自我覺察、如何找到自己的自動化認知模式、什麼是負性思維、覺察情緒、如何調整慣有認知模式等都可以幫我們瞭解心理治療常用技術和視角。

陳涵醫生說:“很多患者康復之後才發現,其實天都沒有黑過,是自己掉坑裡去了,是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出了問題”。

透過這個精品小課,我們可以快速而清晰瞭解到心理治療的視角。

TAG: 心理治療治療藥物醫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