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6歲前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別逼孩子學習太多

生活中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年輕媽媽一個勁地誇獎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聰明。事實上其孩子不到6歲,卻能背誦許多唐詩,能認識不少字。我的觀點是,六歲前的孩子不妨多關注其生長髮育,少關注其學業。

為什麼?作為一箇中醫人,我用中醫理念來分析。

關於小兒開慧太早的壞處,清代文學孫衣言說:“蓋讀者不在太早,小兒元氣未充,讀書太早則傷氣。古人八歲入小學,蓋有深意,若恐八歲太遲,亦必至六歲方可上學。”

為了6歲前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別逼孩子學習太多

我的觀點是,小兒性屬木,木性疏洩,所以孩子好動,且天性好玩。這是自然規律。如何養孩子呢?當然是順應自然規律,讓孩子動起來,玩起來。若是讓孩子靜坐學習,不讓孩子玩,這是違反了孩子的天性,從根本上來說,容易導致孩子的肝木疏洩失暢,進而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甚至容易造成疾病。

從生活中來觀察,有的家長一味地逼迫孩子學習,孩子確實也非常爭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心身不和諧的問題,其一,孩子不知感恩,認為其所取得的成功都是靠他自己,與他人的付出無關;其二,性格上容易孤立,容易自私自利,不願意為他人付出;其三,在生活工作中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且無法自己去排解。

有小學教師表示,有些剛入學時成績尚可的學生,到了三年級時成績就開始走下坡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在入學前大都是“死記硬背”地記憶過多的知識,並沒有真正理解到一些基礎的概念和運用。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4歲前的孩子主要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在孩子6歲前,比起過多的輸入知識、數學,更重要的是順應孩子的思維發展規律。我的觀點是,可以讓孩子在玩中去認識這個世界,透過玩去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

“君要花滿縣,桃李趁時栽。”這個“趁時”才是關鍵。過早過晚都是失時。我的觀點是,與其過早,不如先讓孩子多玩玩,多動動,畢竟將來讀書後,玩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了。

當然,六歲前的孩子也要上幼兒園,也可以背誦一些經典,但建議對孩子多些安慰、支援、鼓勵、獎勵、關愛,即使學的不好,也儘量不要訓斥,不要施壓,不要處罰,讓孩子心情舒暢,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孩子的健康大於一切。如果孩子成績突出,但健康受損,我寧願選擇健康而拋棄成績。再者,孩子不但要身體健康,還要身心和諧,要有正義感,有感恩之心,有善良之心,有利他之心,這些才是幼兒教育的主要目的。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早早懂事,這樣的孩子才叫成功。我的觀點是,早早懂事的孩子最讓人心疼。孩子天真爛漫,心性簡單,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折磨,本來就不需要懂事。

若孩子過於懂事,那是以喪失天性、失去童真為代價的。從中醫來分析,懂事的孩子其肝氣不能正常疏洩,容易導致肝鬱。況且,懂事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在自我壓抑中迷失,一味地遷就討好,一生渴望別人的認可,喪失自信和拒絕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應該愛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並且包容孩子的過錯。孩子做的不夠好,沒有關係,可以再來。給孩子多些鼓勵,讓孩子沐浴在家庭的和諧氛圍之中,這樣才最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

為了6歲前孩子的正常生長髮育,別逼孩子學習太多

要時時想到,孩子稟木性,木性是生髮的,是疏洩的,是偏動的,是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的。按這個原則去養孩子,去教孩子,去幫助孩子,孩子就能健康成長。

一切違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或行為,都是錯誤的。古人有言:“少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們追求的是孩子的美好未來。凡是利益孩子的美好未來的,才是我們應該關注並努力的。

我有兩個孩子,目前一個讀小學二年級,一個讀幼兒園,我不指望兩個孩子學業多麼優秀,但只要身體健康,身心和諧,心地善良,三觀端正,學習成績差不多就行了。(董洪濤)

TAG: 孩子懂事疏洩容易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