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甘遂

中藥名

】甘遂 gansui

別名

】貓兒眼、腫手花、頭痛花、甘藳。

英文名

】Kansui Radix。

】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塊根。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肺經、腎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5~40釐米,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細長而彎曲,部分呈連珠狀,外皮棕褐色,其上生有少數細長的側根及鬚根。莖叢生,直立,基部淡紅紫色。葉互生,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9釐米,寬4~10毫米,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總花序頂生,有5~9傘梗,每傘梗再二叉狀分枝;杯狀聚傘花序總苞鍾狀,先端4裂;腺體4,生於裂片之間的外緣,呈新月形;雄花多數,長短不等;雌花,位於總苞中央,子房3室,花柱短,頂端3裂,柱頭頭狀,微2裂。蒴果近球形。花期4~9月,果期6~10月。

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草地、路旁。分佈於山西、山東、陝西、河南、寧夏、甘肅等地。

採收加工

】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撞去外皮,曬乾。

藥材性狀

】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狀,長1~5釐米,直徑0。5~2。5釐米。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面粉性,白色,木部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歸肺經、腎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臨床應用

】用量0。5~1。5克,炮炙後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生用。用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藥理研究

】本品為峻瀉藥,具有瀉下、抗生育、抑制免疫功能等作用,用於治胸水及腹水有較好的療效,但與甘 草配伍有一定的毒性反應。單用即有效,也可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現代藥理試驗表明,甘遂可刺激動物腸管、顯著提高腸管緊張性、增加腸蠕動而引起瀉下作用。另還有明顯的利尿和引產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甘遂醇、γ-大 薊甾醇、甘遂甾醇、α-大薊甾醇。另有報道,根尚含20-去氧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Ⅰ)、(Ⅱ),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Ⅲ),13-氧化巨大戟萜醇的衍生 物(Ⅳ),甘遂萜酯A及甘遂萜酯B,上述成分均有毒性,另含β-谷甾醇。

使用禁忌

】有毒,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配伍藥方

】①治水腫腹滿:甘遂(炒)6。6克,黑幸牛45克。為末,水煎,時時呷之。(《普濟方》)

②治大便不通:甘遂(炒)30克,木香0。3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3克,溫蜜酒調下,不拘量。(《聖濟總錄》甘遂散)

③治諸溼腰痛,四肢腫滿,及酒傷脅肋刺痛,口乾目黃:甘遂(煮)30克,當歸、陳皮各15克。為末。每服9克,食前酒調下。(《衛生易簡方》)

④治消渴:甘遂(用麩炒透,裡黃褐色)15克,黃連(去須)30克。上件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湯下,不拘時候。忌甘草三日。(《楊氏家藏方》縮水丸)

⑤治耳暴聾:甘遂末吹左耳,甘草末吹右耳,立效。或用甘遂末綿裹,插耳內,口中嚼甘草亦好。(《仁術便覽》)

看更多養生講座

TAG: 甘遂瀉下甘草30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