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有“社恐”“焦慮”“抑鬱”?一文讀懂

我是不是有“社恐”“焦慮”“抑鬱”?一文讀懂

2021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旨在透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教育,幫助兒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提升心理調適能力;協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處理碰到的情緒問題;號召各級政府部門、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社群、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加強合作,共同創造更有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環境。

隨著年齡的增長,面對愈發加快的生活節奏,日益增長的課業負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能備受影響,患上常見的精神疾病,如社交恐懼症、焦慮症、抑鬱症。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健康則國健康。認識疾病,瞭解治療,知己知彼,讓我們行動起來,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01

社交恐懼症

“我的性格很內向,沒有什麼朋友。”“人多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說什麼,應付得很累。” “我很怕老師點名發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緊張得說不出話。”……有些人常常將“害羞內向”的表現自黑為“社交恐懼症”。事實上,性格內向、害羞靦腆與社交恐懼症根本不是一回事。它們最典型的區別在於:害羞的反應是暫時的,它會隨著你對環境或者人的熟悉而消失,不會影響你的正常學習和生活;而如果這些焦慮的反應影響了你的正常學習和生活,成為一種嚴重的心理負擔,則很可能是社交恐懼症。

認識“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它是指患者對任何社交和公開場合產生異乎尋常的、持久的恐懼和緊張不安,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明知環境對自己並無真正威脅,明知自己的這種恐懼反應極不合理,但在相同場合下仍反覆出現恐懼情緒和迴避行為,難以自制。

據報道,社交恐懼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心理問題症狀往往開始於青春期。主要原因在於這段時間是青少年的升學期,心理狀態比較脆弱。我國部分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青少年中社交焦慮障礙患病率約為8%。

遇上“社交恐懼症”怎麼辦?

治療藥物有哪些?

社交恐懼症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很容易遷徙為慢性,並共發其他精神疾病。不過不用擔心,只要及時到醫院評估和診斷,儘早治療,保持樂觀的心態,“社交恐懼症”一定會與你漸行漸遠。目前治療的主要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綜合治療方式。

目前,社交恐懼症的治療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雖然不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是可以較快地控制症狀,迅速減輕患者的痛苦和困擾。

人們喜歡將抗抑鬱藥稱為“快樂藥”,因為研究發現,人們抑鬱的產生與身體內缺乏5-羥色胺、腎上腺素、多巴胺等讓人產生快樂情緒的神經遞質相關,於是聰明的人類就透過補充人體中這些“快樂遞質”來治療社交恐懼症。一線的抗抑鬱藥主要有以下兩類:

1。補充5-羥色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代表藥物為帕羅西汀、舍曲林和艾司西酞普蘭等。

2。補充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代表藥物為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另外,有時還需要聯合氯硝西泮等苯二氮卓類藥物,緩解恐懼帶來的軀體焦慮反應,或者使用普萘洛爾等β受體拮抗劑,解決焦慮引起的生理症狀,比如震顫或心跳過快。具體的用藥方案,就交給醫生來選擇吧。

我是不是有“社恐”“焦慮”“抑鬱”?一文讀懂

02

焦慮症

緊張、害怕、恐懼、鬱悶、煩躁……這些情緒就是焦慮,如果程度適中、持續時間很短,就屬於正常的焦慮,它會使人處在“應激”狀態中,激發人的內在生理功能,如分泌“腎上腺素”來積極應對危機。正常的焦慮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比如考前焦慮,但當焦慮嚴重到一定程度、持續時間過長時,就會變成病態焦慮,稱為焦慮症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時,就會被診斷為焦慮症。關於焦慮究竟是來源於先天還是後天?為什麼有些人容易焦慮?研究人員們仍未達成一致。但無論焦慮的原因是什麼,認清它並及時、認真地處理,是可以讓我們遠離焦慮的。

出現哪些症狀需警惕焦慮症?

焦慮症,又稱焦慮障礙或焦慮性疾病,是一組以焦慮為主要表現的精神障礙,出現如下症狀需警惕焦慮症:

1。早期身體不適,如心慌、心悸、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或疼痛;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學習能力下降,如此症狀反過來又加重擔憂和焦慮。有的還會出現失眠、早醒、夢魘等睡眠障礙,而且頗為嚴重和頑固。

2。出現莫名其妙的緊張、害怕、恐懼、不安、易怒,對未來生活和學習缺乏信心和樂趣。

3。自主神經系統功能亢進,如心跳過快、呼吸急促、出汗、眩暈、四肢麻木、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等。

4。精神運動性不安,如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小動作增多、注意力無法集中等。

5。害怕與外界接觸,不敢表達自我感受,感覺自己與身邊的人格格不入。

6。因焦慮情緒感到渾身不舒服,用無意識的動作消除緊張,比如咬指甲、不停搓手指等。

焦慮症找上門該怎麼辦?

治療藥物有哪些?

對於輕度焦慮症,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調解的心理治療減輕焦慮情緒,維護健康、樂觀的正面心態,提高生活質量,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對日常生活與學習帶來過多不利影響。

1。排除焦慮源  “心病終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焦慮,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暫時遠離那些已經知道的能給我們帶來焦慮的事情,防止焦慮症進一步惡化為嚴重焦慮。

2。保持良好的心態  遇到挫折時要有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坦然面對,不過分悲觀、怨天尤人。

3。保證充足的睡眠  高質量的睡眠是減輕焦慮的良好方法。

4。注意勞逸結合,加強身體鍛鍊  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包括聽輕鬆音樂、打球、跳舞,能迅速減輕焦慮。

5。學會傾訴  和高人一次談心,就有可能解決自己一生的難題;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一般輕、中度焦慮症透過自我調節或心理治療就能治癒,如果達到了重度程度,對生活、學習帶來長時間的嚴重影響,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常用抗焦慮藥物見下表。

我是不是有“社恐”“焦慮”“抑鬱”?一文讀懂

03

抑鬱症

情緒低落、思維遲緩、無力自卑、自我否定,你有沒有經歷過以上的任何一種情緒?我有過,我猜你也有,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有了這些症狀是不是就等於得了“抑鬱症”呢?抑鬱症有時也被稱為“心靈感冒”,前面提到的一些負面情緒還不足以概括抑鬱症的全部臨床表現,“沒活力”“精力匱乏”“睡眠極差”“記憶力被掏空”,這些症狀是將抑鬱患者推入無底深淵的無影黑手。

一串數字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認識抑鬱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有高達3。5億人正深受抑鬱症困擾,而中國就有超過5 400萬人患有抑鬱症。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一些國家中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有效治療,如此低的治療率大部分原因是來自大眾對抑鬱症的偏見和認識不足。

我是不是有“社恐”“焦慮”“抑鬱”?一文讀懂

為什麼會患抑鬱症?

抑鬱症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可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喪失、認知能力變差等,有些還伴有軀體的不適,包括頭痛、頭暈、睡眠障礙、食慾差等,症狀持續2周及以上。偶爾的情緒低落並不能被認為患有抑鬱症,確診抑鬱症需要到權威的醫院進行評估和診斷。

對抑鬱症的偏見造成了低治療率的局面,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他人:不明就裡的人覺得抑鬱症是精神病,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需要幫助的患者,給患者帶來傷害。

自己: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有深深的病恥感,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疾病的無力感也阻礙了向外求助,排斥甚至拒絕用藥。

2018年4月29日,《2017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釋出,全國約112萬城鎮人口的心理健康資料發現: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有16。1%,心理健康的人僅為10。3%。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狀態。事關每個人,所以我們需要用科學的觀念撼動之前的偏見。

有哪些趕走抑鬱症的科學方法?

幸運的是,我們生在一個資訊發達,醫藥事業迅速發展的時代。透過千百年來的摸索,在經歷了許多失敗與艱辛,走過了很多彎路後,人們終於找到了運用“心理疏導+藥物治療”驅除抑鬱的科學方法,如果被確診為抑鬱症,可以求助專業人士進行心理疏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或者聯合療法,而藥物是幫助抑鬱症患者恢復健康的不錯選擇。

造成抑鬱症的原因是複雜的,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現代醫學認為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存在生物學基礎的,也就是我們發現了罹患抑鬱症的原因是身體中缺乏“快樂遞質”,即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遞質。抗抑鬱藥就是透過補充人體中的這些“快樂遞質”來治療抑鬱症的,常用的抗抑鬱藥包括以下幾類:

1。補充5-羥色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代表藥物為氟西汀、舍曲林、帕羅西汀、艾司西酞普蘭等。

2。補充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代表藥物為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阿米替林等。

3。補充5-羥色胺和多巴胺(5-羥色胺和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代表藥物為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等。

4。其他補充5-羥色胺(非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代表藥物為米氮平、曲唑酮等。

我是不是有“社恐”“焦慮”“抑鬱”?一文讀懂

一鍵購書

TAG: 焦慮抑鬱症社交羥色胺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