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剖 | 自由下肢骨(股骨、脛腓骨、髕骨)詳細解剖

股骨 femur

股骨femur:

是人體最長最結實的長骨,長度約為體高的1/4,分一體兩端。

圖文解剖 | 自由下肢骨(股骨、脛腓骨、髕骨)詳細解剖

△ 股骨解剖圖

上端有朝向內上的股骨頭femoral head,與髖臼相關節。頭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下外側的狹細部稱股骨頸neck of femur,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幹角,男性平均132°,女性平均127°。

頸與體連線處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稱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內下方的隆起,稱小轉子lesser trochanter,有肌肉附著。大轉子內側面的凹陷稱轉子窩,為閉孔內外肌腱及上下孖肌腱附著處。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誌,可在體表摸到。

大、小轉子之間,前面有轉子間線,後面有轉子間嵴。兩者之間稱

股骨粗隆間

是骨折多發處

股骨體略弓向前,上段呈圓柱形,中段呈三稜柱形,下段前後略扁。體後面有縱行骨嵴,為粗線linea aspera。此線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續於粗糙的臀肌粗隆gluteal tuberosity,向上內側延續為恥骨肌線。粗線下端也分為內、外兩線,兩線間的骨面為膕面。粗線中點附近,有口朝下的滋養孔。

下端有兩個向後突出的膨大,為內側髁medial condyle和外側髁lateral condyle。內、外側髁的前面、下面和後面都是光滑的關節面。兩髁前方的關節面彼此相連,形成髕面,與髕骨相接。

兩髁後份之間的深窩稱髁間窩intercondylar fossa。兩髁側面最突起處,分別為內上髁medial epicondyle和外上髁lateral epicondyle。它們均為體表可扣及的重要標誌。

內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稱收肌結節adductor tubercle,為內收肌腱附著處。

髕骨 patella

髕骨patella:

是人體最大的籽骨,位於股骨下端前面、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後面為關節面,與股骨髕面相關節;髕骨可在體表摸到。

圖文解剖 | 自由下肢骨(股骨、脛腓骨、髕骨)詳細解剖

△ 髕骨解剖圖

髕骨具有保護膝關節,避免股四頭肌腱對股骨髁軟骨面的摩擦,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的功能。

脛骨 tibia

脛骨tibia:

居小腿內側,是粗大的長骨,為小腿主要承重骨。分一體兩端。

圖文解剖 | 自由下肢骨(股骨、脛腓骨、髕骨)詳細解剖

△ 脛骨解剖圖

上端膨大,向兩側突出,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上面各有上關節面,與股骨髁相關節。兩上關節面之間的粗糙小隆起,稱髁間隆起intercondylar eminence。外側髁後下方有腓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上端前面的隆起稱脛骨粗隆tibial tuberosity;內、外側髁和脛骨粗隆於體表均可摸到。

脛骨體呈三稜柱形,較銳的前緣和平滑的內側面直接位於皮下,外側緣有小腿骨間膜附著,稱骨間緣。後面上份有斜向下內的比目魚肌線。體上、中1/3交界處附近,有向上開口的滋養孔。

脛骨下端稍膨大,其內下方的突起稱內踝medial malleolus。下端的下面和內踝的外側面有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下端的外側面有腓切跡與腓骨相接。內踝可在體表摸到。

由於皮下組織和肌肉較薄弱,血供較差,

脛骨挫傷是常見的運動損傷

腓骨 fibula

腓骨fibula:

細長,位於脛骨外後方,分一體兩端。

圖文解剖 | 自由下肢骨(股骨、脛腓骨、髕骨)詳細解剖

△ 腓骨解剖圖

上端稍膨大,稱腓骨頭fibular head,有腓骨頭關節面與脛骨相關節。

頭下方縮窄,稱腓骨頸neck of fibula。體內側緣銳利,稱骨間緣,有小腿骨間膜附著,體內側近中點處,有向上開口的滋養孔。

下端膨大,形成外踝lateral malleolus,其內側有外踝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腓骨頭和外踝都可在體表摸到。

TAG: 腓骨脛骨股骨轉子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