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前幾期我們講了湯液經法圖的基本結構和內容,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樣一句話,即:湯液經法圖是透過五臟虛實認識疾病,透過五味補瀉治療疾病。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舉了一個最經典的方子,桂枝湯,這是一個肝木病證的治療方,準確地說是,補肝之方。

本節課,我們說說心火病證的治療方。

(一)

首先,我們呈上湯液經法圖。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湯液經法圖(小金藥師)

這是我們畫的一張“體”、“用”概念轉換後的湯液經法圖。透過這張圖,我們就能很直觀地瞭解,對於哪一髒的疾病,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藥味配伍來補瀉治療。

也許有人會問,金老師,為什麼你首先要講肝,其次要講心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在地球上,四季變化順序是:春—夏—秋—冬,六氣主氣的順序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無論是哪一種順序,對應在五臟角度,都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

這是大自然的時間流動規律,是無法逆轉的客觀規律

當然,在電影《信條》裡面,這個規律被逆轉了。不過,如果大家看過這個電影就會發現,電影是好看,但那是假的,邏輯上有硬傷。如果真的按照熵增熵減原則逆轉,逆轉後的那個黑哥哥,不光是要戴面罩呼吸的問題,而是曾經吃進去的用來降低人體熵值的三明治,在已經排出來之後,需要按照這個路徑再往回走。你想想,人體的進口和出口完全對調,已經消化吸收入血進入細胞的氨基酸也需要再返回變成原來的食物態,就這一個操作,人就完了。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信條海報(圖源網路)

所以,時間流動是無法逆轉的,人也不可能脫離世界,讓世界逆轉,人還能繼續向前,這會違反“天人相應”的基本規則。假如真的可以熵增熵減來逆轉,我們認為,也不是一定要按照原來的路徑,而是可以透過其他路徑。下次諾蘭再拍這個題材時,其實可以從“天人相應”這個角度入手。

言歸正傳,既然大自然存在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客觀變化規律,那我們也這麼講。

在湯液經法圖中,如果以左下角為起點逆時針看,也就是這樣的規律。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敦煌遺書(圖源網路)

(二)

好,接下來我們正式開始講治療心火病證的方子。

既然是講心火的補瀉方,那麼自然就有“補心”和“瀉心”的區別。想想我們平常熟悉的中藥方劑或中成藥,是不是有一些方劑的名字裡就包含了上述2個詞語呢?是的!比如說,三黃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天王補心丹、補心氣口服液等。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天王補心丸(圖源網路)

但是,這些方劑或中成藥的功效,並不都是湯液經法圖裡面的瀉心或補心的功效。

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湯液經法圖從歷史上某一個時期開始(有研究說是魏晉時期,也有說法認為宋代民間還有殘存),就逐漸淡出主流並失傳了,一直到《輔行訣》的公開出版才又重現。也就是說,

湯液經法圖不是連續傳承的內容,中間有過很長時間的斷檔

。所以,自然而然地,這段時期內的中藥方劑也不可能是以湯液經法圖體系來命名。之前咱們講過,湯液經法圖的五臟補瀉概念,與現在我們常說的補脾、補腎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完全等同。

其二,就拿剛才說的這幾個例子來看,天王補心丹和補心氣口服液,都不是經典的補心之方,從現在的中藥功效角度看,它們一個側重於養陰,一個側重於補氣。半夏瀉心湯呢,也不是經典的瀉心之方,大家看看《方劑學》教材裡面,半夏瀉心湯以及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都屬於調和腸胃的和解劑。它們治療的心下痞,現在一般認為是胃脘滿悶,只是用“心”做了一個定位概念。

所以,在剛才提到的幾個方劑或中成藥裡,半夏瀉心湯、天王補心丹和補心氣口服液,都不符合湯液經法圖的補瀉含義。

唯獨三黃瀉心湯,符合湯液經法圖的補瀉含義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傷寒雜病論(圖源網路)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功效。

從功效角度看,三黃瀉心湯能夠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於治療三焦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等。現代中成藥三黃片、一清膠囊等,實際上都是三黃瀉心湯的底方。

但是,

三黃瀉心湯並不只是一個清熱解毒的方子,它原本的主治證也不只是這些

。在《金匱要略》裡,記載三黃瀉心湯的原文為:“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而這一點,恰好符合《輔行訣》裡面對心氣實的認識,即“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或吐衄血;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僕”。

可以看到,這裡面有“目赤”,有“吐血衄血”。由此可知,從湯液經法圖體系看,治療面赤目黃和吐衄血的三黃瀉心湯,真的是在瀉心。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輔行訣(圖源網路)

接著,我們看看藥味組成。

三黃瀉心湯由3味藥組成,

分別是大黃、黃連和黃芩

。從《中國藥典》可以查到,大黃的藥性是苦、寒,黃連的藥性是苦、寒,黃芩的藥性還是苦、寒。不過,湯液經法圖體系並不這樣認為。在這個最早的五味理論中,黃連、黃芩是苦味藥,而大黃是鹹味藥。

遵循這個理論,

由2個苦味藥和1個鹹味藥組成的方子,符合心火病證的治療選藥

。同時,從苦味藥多於鹹味藥這一點來看,功效是以瀉心為主的。

所以,這個方子叫做瀉心湯,它的名稱很準確,它的組方用藥也很準確。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湯液經法圖心火區域(圖源網路)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三黃瀉心湯(小金藥師)

與此同時,大家也可以看到,心火病證的補味是鹹味,瀉味是苦味,調味是酸味。所以,組一個瀉心的方子,可以選擇苦味藥和鹹味藥,並保證苦味藥在全方佔有主導地位。當然,

也可以選擇苦味藥和酸味藥,不選鹹味藥

有沒有這樣的方子呢?有的!代表性的就是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也是《傷寒雜病論》的經方,由梔子和淡豆豉組成,其中梔子味苦瀉心,淡豆豉味酸收心,一瀉一收,也構成了經典的瀉心之方,用於治療虛煩不得眠。

所以,組方用藥的藥味確定了之後,可選的組合方式、可用的組方中藥其實不止一種。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苦味中藥梔子原植物(圖源網路)

(三)

好,接下來,我們再重點說說大黃的鹹味。

對於大黃是鹹味藥這件事,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大家會想,既然《中國藥典》都認定為大黃是苦味藥,《神農本草經》都標示大黃是苦味藥,為什麼你就一定要標新立異,認為大黃是鹹味藥呢?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第一課裡面提到的一個詞嗎?叫做“破舊立新”,叫做“否定之否定”。如果想真正走近湯液經法圖,就把你以前學的忘了吧。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我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上研究生時,課題研究就是中藥藥性理論,我們把《神農本草經》裡所有的中藥的四氣和五味整理出來,建了資料庫,然後採用一種叫做關聯規則分析的數學方法研究了這些四氣和五味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最常見的四氣為寒、平和熱,最常見的五味是苦、甘和辛,而且從機率統計上看,最常見的四氣五味組合,完美地構成了苦寒、甘平和辛熱3種固定關係。

就這個研究,我還發表了SCI論文。

這個發現說明了什麼呢?我當時想,其實至少說明一點,那就是四氣五味的分佈是不均衡的,有些多,有些少,而且有一些屬性之間,並不獨立,存在關聯性。

但是,當我看到《輔行訣》裡面關於中藥藥性的記載之後,我猛然發現,我之前的那些研究,也許還能說明另一個問題,那就是: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現存最早的本草《神農本草經》,也許已經是傳抄了很多年的藥性記載,而不是最早的藥性理論。這其中有錯簡,有遺漏,有演變,有不完善

神農本草經(圖源網路)

那麼,《湯液經法》裡面是怎樣記載的呢?

根據《輔行訣》的記載,《湯液經法》認為“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為了展示這種五氣生五味的過程,陶弘景列出了25味示例中藥,稱為“藥精”。其中對於鹹味藥的記載為:“

味鹹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

”。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旋覆花、大黃、澤瀉、厚朴和硝石這5箇中藥為鹹味藥,屬火。

我們認為,這種表述方式,可能是更為本源的藥性理論,一則是因為這種藥性理論直接與陰陽五行這樣更高層次的理論相連線,二則是這個理論中的五行五味對應具有更好的均衡性和邏輯自洽性,三則是採用這個理論來解讀經方配伍,符合度極高。

而這其中的“大黃為木,澤瀉為土”的表述,描述的是同一藥味不同中藥的各自特點,也就是“五味之變”。這個理論我們放到以後說。今天大家先記住,這5箇中藥是鹹味藥。

所以,

一箇中藥的真實滋味與功效藥味,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相匹配的,是合二為一的

。古代聖人也許正是憑著這種特點,透過藥物生長環境、藥材的象結合口嘗藥味,來確定中藥的功效。而在後來的傳承過程中,由於理論失傳、品種混亂和品質降低,才會出現真實滋味與功效藥味不匹配的情況,出現二者分離的情況。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現在的藥性記載中,一定包含有一些內容與本原內容相同,也一定包含有一些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

而大黃,就是那個發生了變化的中藥,它的本原藥味是鹹味而不是苦味,五行屬性是火中木。

其實,我們只要找一塊大黃,用開水沖泡一段時間後嘗一下就知道,大黃真的沒有那麼苦,不像黃連和黃芩那麼苦。

湯液經法圖系列(5): 三黃瀉心湯與梔子豉湯

大黃(圖源網路)

所以,希望大家重新認識中藥的藥味,這也是後面一系列分析的基礎。好,今天就講到這。

TAG: 湯液瀉心湯大黃鹹味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