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為救暈倒女子用手塞嘴防止咬舌卻被咬傷手指,醫學教授們應為此羞愧

多家媒體報道,

“10月11日,黑龍江大慶,一女子患心臟病車站內突然暈倒抽搐,路過的哈爾濱醫科大學大二女生高豔敏衝上前跪地施救,因為事發突然,沒有代替物品,她邊把手伸進女子嘴裡防止咬舌,等到急救人員來時,高豔敏的手上多處被咬破。”

學生用於救人的品質令人讚賞。但所用的方法顯然不妥。

這明顯是一個癲癇大發作患者,數分鐘後抽搐自然終止。並不是心臟病發作,也不是救心丸起作用。口吐白沫也不是嘔吐物,並不會堵塞氣道。塞手指被咬傷有感染風險,血流到患者嘴裡也有感染風險,彼此都會留下心理陰影。

癲癇發作是生活中常見的急症,但掐人中、扒開嘴塞東西甚至被錯誤實施心肺復甦都很多見,實施這些方法的不乏老資格的醫護人員。

很多公眾會疑惑,為什麼醫護人員對於這樣的常見急症也不懂如何正確施救呢?其實根源在醫學教材,不管是臨床醫學生的教材還是護理學生的教材,即使是現在,塞東西防止咬舌都很多仍白紙黑字寫在教材上。

甚至某些臨床科室,遇到意識喪失抽搐患者,塞壓舌板是必須的常規操作。

其實各種關於癲癇發作處置的指南里,都很明確寫“不要往嘴裡塞任何東西”,但編寫教材的大佬們漫不經心、視而不見。所以上面這位醫學生被咬傷,諸位編寫醫學教材的大教授們才是施救者和被施救者受傷的zuikuihuoshou。

當然仍有很多人說,“我見過咬到舌頭的啊,不要塞手指,可以塞點其他東西!”

還有人說,“一定要防止嘔吐物窒息!”

更多醫生說,“一定要保持氣道開放”

以上三句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遇到癲癇大發作抽搐的時候,以上三種“急救思維”往往導致錯誤的行動!!

1 。 為了防止舌咬傷,採取塞東西的施救措施,引發多種損傷,例如撬掉牙齒、塞的太深窒息、戳破口腔粘膜出血血凝塊堵塞氣道、塞手指被咬傷、塞簽字筆筆帽誤吸入氣道…

而實際是:癲癇抽搐很少咬到舌頭,咬傷了也多是舌尖唇角的輕微傷,並且咬傷發生在抽搐的初始,無法預防。記住,不要塞任何東西,任何東西。

2。  為了避免嘔吐窒息,掰開嘴巴清理分泌物。實際是,泡沫狀的分泌物不會阻塞氣道。塞到嘴裡的東西,包括壓舌板反而可能成為刺激嘔吐反射的罪魁禍首。要記住,癲癇發作抽搐時,這種毫無順序的抽搐不會引發嘔吐。有一種情況可能引起窒息,那就是發作時剛好在吃東西,口腔裡有食物。

3。 為了所謂的保持氣道開放,有人塞壓舌板防止舌後墜,有人直接去拽舌頭,有人硬掰腦袋後仰,也有人要硬扭到頭側位。實際上以上都違背了不傷害原則。患者抽搐強直,施救者如果做對抗性“施救”,有害無益。癲癇抽搐時的屏氣,不是因為氣道阻塞,而是肌肉無法完成規律呼吸動作。絕大部分抽搐會在3-5分鐘終止,呼吸自然恢復。

有人問,如果患者抽搐持續而死,怎麼辦?

很簡單,首先,你在現場無法終止其抽搐(缺藥物,他抽搐而死不是你施救不及時的錯)。其次,患者抽搐停止後,沒有呼吸,則即刻給予心肺復甦。

所以還是那句話:遇到意識喪失全身抽搐者(可能是癲癇,也可能是熱性驚厥,還可能是心臟驟停),讓他安全、安靜的抽一會兒,不抽了的時候,觀察呼吸,決定是否心肺復甦。其他的就是撥打急救電話,錄個影片,記錄一下發作終止的時間…

急救簡單化,這樣對施救者和傷者都有利。一旦搞複雜了,想多了,就會導致錯誤的行動。例如上面影片中,有人猜是心臟病然後塞了救心丸,就不怕誤吸嗎,藥丸再大點的例如安宮牛黃丸那可真窒息了。

希望編寫醫學教材的大佬們和醫學出版社都長點心,這樣醫學生們就少受傷,避免一再誤人子弟。

更多急救,關注夜鷹

TAG: 抽搐施救癲癇氣道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