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悟弟子與月悟法師斷交的原因

月悟法師雖然在承認隨順藏傳佛教的文中有意避開四皈依和雙修,但我(月悟弟子,下文“我”都是以第一人稱表示)當時已經初步認定他實際上內心就是認可的。原因在於,法師導人學藏傳佛教,認為只要非實體發生關係就可,這句話裡面的問題比較大。因為,首先是關於雙休日的知見,其實是雙修法,是劇毒之源,把四諦完全顛倒了。月悟法師又與藏傳佛教徒種種示好,我內心認定法師已經接受四皈依的知見。另又,一方面引導人去修一個基於四皈依,又說只要剝離發生關係與四皈依就可以,這種完全自相矛盾的話,很難說通。不過,如果內心其實贊成,只是表面不好明說,以將信徒範圍最大化,這樣角度思維,就不難理解了。實際行動是月悟法師認可藏傳佛教的表示,語言上對二種外道法的否定,只是語言而已,留住部分反對藏傳佛教的信徒。我的理解就是,法師明面上不說,內心認可。事已至此,我也就不繼續追問。也沒有必要再問,就刪除其發在公眾號上的文章。四月份在共修群裡接連破了月悟法師兩個邪見。月悟法師有弟子在我群裡,我也知道會轉給法師。每次破法師,法師應該都是五分鐘內知道。透過這種方式讓法師知道,該結束了。

月悟弟子與月悟法師斷交的原因

月悟法師當時的許多表現符合佛經中描述的破戒僧人的情況。

但我不確定是否真的破戒,更不確定破了哪條戒。我於7月左右短時間內連發兩篇僧人破戒的表現,就是提示一些嗅覺比較靈敏的道友,月悟法師可能破戒。

(一)《破戒增上慢的比丘心如猿猴,心志不定,說法不定——《佛藏經》》

(發表於7月9日)

按:經文說,破戒傲慢嚴重的比丘,說法常不定,一會這樣一會那樣。按佛經義,如果一個比丘沒有破戒,沒有增上慢,應該是穩定的。經文說的是比丘,但對在家人一樣適用。因為這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律。增上慢人我執嚴重,受自己情緒影響,常不能正分法義。經常只看到事情一部分,顧此失彼。於是知見經常變化,沒有定性。破戒也會導致這種現象,破戒本身就是意志不堅定,就是正知見層次不深的表現。

以下為《佛藏經》原文:

“舍利弗,我今明瞭告汝:若人違逆如是法寶,於好生處永無有分,但生惡處常盲無目。舍利弗,是諸比丘憍慢熾盛不能定說,破我正法。其餘眾人不能自活,為利養故隨破我法。舍利弗,如是法寶爾時壞滅。何以故?如是法寶,一切諸佛皆共恭敬,諸辟支佛、阿羅漢等亦皆恭敬。破戒比丘增上慢者不定說法,諸比丘等爾時皆共輕慢我法而共遠離,多懷慳貪,專求生業貴於財利,嫉妒所縛常好諍訟,互生怨隙不相敬順,無有威儀志性輕躁猶如獼猴,轉易威儀行諸惡業,退沙門法,遠離賢聖。舍利弗,如是惡人覆藏瑕疵,多欲多求以財自活,惡魔知心為作方便,令其乖異各共散壞,一味僧寶分為五部;既有五部則生諍訟,互相是非論說過失。”

(二)《僧人已破戒的表現:憎恨持戒者,示好破戒者,樂於依自意決斷他人、說他人過失》

(發表於7月10日)

按:這是《佛藏經》中的一段經文。此經是論說第一義的了義之教。此處所摘選的段落,為第二卷第五品(淨戒品)的內容。這一品說了許多僧人破戒的症狀。不同的人,破戒後表現的症狀也有不同。畢竟表現出來需要人事因緣,人事因緣不同,過去習氣不同,表現出來的症狀也自然有差別。有的表現多,有的表現少,有的深,有的淺。我此處所摘只是一部分。

據經義,破戒比丘心理好樂的是自己的威勢,同時,見清淨持戒的人,他會認為是假裝的。經常出言譏諷持戒者。特別喜歡爭論(不是依佛說而如法的辨析,如理如法論義無過。是依自己意思、看法。)特別喜歡說他人過失(依佛說的如法辨析不在此中)。

而且,破戒比丘也憎恨持戒者,好樂破戒者。不會對持戒者示好,而是對破戒者示好。對於那些好言相勸這種破戒者持戒的人,破戒者不樂於親近,遠離這種指出其過失的人。對於那些讚歎他的人,他就歡喜。讚歎佈施(供養)的功德(或是自己有所需),而不讚嘆持戒功德(擔心他人以戒律要求自己,因為他做不到,實際就是輕賤戒律,讚歎那些有利於自己的事)。

破戒的人也會示現威儀,不過並不是自己真正的狀態,是學他人的。等等。

以下為《佛藏經》原文:

“複次,舍利弗,破戒比丘,好樂他事任持其理,有鬥諍者以為喜樂。衣服嚴身學他威儀,求好臥具利養安身,樂人稱讚。護惜檀越及吝住處,恐好比丘來見我過。憎持戒者,親附破戒;常贊佈施,不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讚寂滅遠離獨處;常好譏論持戒者過,亦不稱讚行頭陀者。或指說其事,或惡口橫加,或憶想妄說,依怙種姓數問親族,以少因緣為貪說法,常以曲心而懷驚疑,眾所憎惡久而益賤。於持戒者常好譏說,苦切實語者不欲親近。意不喜聞如是等經、好持讀誦如是經者,聞說是經心歡喜者亦不喜見。又不喜聞贊持戒法,說是等經不來聽受,設來聽受不久即還,多與白衣而作知識;常樂論說持戒比丘,以得自在輕行暴惡。舍利弗,是名破戒比丘十憂惱箭,必墮惡道。舍利弗,我滅度後,如是等人滿閻浮提,專行求利以自生活。”

TAG: 破戒持戒比丘法師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