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老風俗,新姑爺頭一年去丈母孃家拜年,一定要有一道菜,新姑爺不拿筷子動這碗菜,陪客都不敢動筷子!這道菜就是壽光名吃“虎頭雞”。

“虎頭雞”在我們濰坊壽光當地,那可是級別非常高的招待才有的,平時遇到婚喪嫁娶等人生大事,或者是大年三十闔家團圓,以及年後走親訪友朋友聚會,一定會有這道菜,它更是千萬壽光遊子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

每年進入臘月二十,各家各戶便開始忙著趕集,首先要選買的就是做虎頭雞的主要食材-壽光土雞,壽光特產土雞腿肌發達,肉色較深,肌肉系水力和熟肉率高,肌纖維較細,吃起來口感更好。

等選好了壽光大雞,家家戶戶便開始烹炸虎頭雞,以備春節期間招待親朋享用,整個衚衕裡瀰漫著炸雞的味道越來越濃,年也就到了。

我們小時候,就愛成群結隊的在衚衕裡亂跑,聞到誰家炸的雞香,就去誰家串個門,總能撈上幾塊嘗一嘗,往往沒轉完幾家肚兒就吃圓了。

炸好的“虎頭雞”晾涼後放在陰涼處,等到年夜飯或者家裡來了貴客,主人家就舀上幾碗“虎頭雞”放到鍋裡,用木柴早早地燉起來,燉的越久味道越濃郁,吃飯的時候一人來一大碗,代替饅頭或米飯了。

在壽光很多地方有這樣一個老風俗,就是大年初二,當年剛結婚的閨女要領著新姑爺回孃家拜年,這丈母孃家招待頭一年的新閨女婿,自然是菜品豐盛,但是必須有一道“虎頭雞”,而且這“虎頭雞”端上來,新女婿要夾走第一塊虎頭雞吃掉,其他陪客才敢動筷子,寓意是萬(碗)裡挑一之意。

關於“虎頭雞”的由來,在我們這裡有很多傳說,我聽過比較多的版本是:有一個大戶人家的老爺過壽,從大地方請來的廚師掌勺。

管家告訴:老爺過壽,宴席上一定要有,可是老爺又不愛吃雞,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讓吃雞。

廚師思來想去,終於想到一個辦法:將雞用雞蛋麵糊包裹,油炸後再燉,這樣表面看不出來吃雞,老爺吃後連連稱讚,於是趁機請老爺賜菜名,老爺看到雞塊金黃,外形酷似虎頭,於是就說:叫“虎頭雞”!眾人點頭稱讚。

別看“虎頭雞”這麼出名,但是它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在我們這邊,幾乎家家都會做。

我也願意把它的製作方法分享給大家:

一定要選用壽光獨有的散養型壽光大雞,一般會選散養雞,肉質更肥美緊緻一些。不要買圈養的,肉質很柴,不香。

將挑選好的雞進行宰殺,去掉雞毛,頭、爪等等,將肉塊剁成核桃大小的方塊,再把剁好的雞塊均勻地裹上層面粉。

把裹好麵粉的雞塊放入雞蛋糊中過一下,放到油鍋裡炸。有的人家喜歡炸得熟一點,有的人家喜歡炸個表面金黃,看個人喜好。

油炸好後將雞塊撈出晾涼,炸好的雞塊色澤金黃,形態各異,香味撲鼻,像一個個心花怒放的小老虎頭一樣可愛,讓你忍不住想要趕緊嘗一嘗。

雖然炸好了,但是,這隻能算是炸雞,半成品,不是真正的“虎頭雞”。真正的“虎頭雞”還要進行下一步:

取適量雞塊,放入水中加點生薑八角清燉,快要出鍋的時候,再加入山藥或者土豆等同燉,臨出鍋的時候,加入香油香菜韭菜等提一下口感。

別小看一道平常的家鄉菜,它往往最能反映出一種古樸的鄉俗,也帶有時代的印記。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遇上人來客往,人們往往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大家,只能宰殺自己裡養的,又怕不夠分享,於是想出加入雞蛋和麵糊,增加份量的吃法,也是普通人民的智慧。不吃虎頭雞,不識壽光味兒。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享的味道,用地域獨有的食材和烹飪方式,留住亙古不變的味道和記憶,時刻喚醒你的家鄉記憶。

記得以前在外地求學,每次過年回家返程,媽媽總會給包上一大包虎頭雞,告訴我:這東西放得住,放到冰箱裡,想家的時候煮一鍋,跟同事們分享下我們家鄉的味道。

虎頭雞是壽光人亙古不變的味覺記憶,而記憶的名字,是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在濰坊壽光,有一個奇怪的風俗

TAG: 虎頭壽光雞塊味道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