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果花的“美麗”鄉愁

2018年8月的一個清晨,即將搬遷的大青溝鎮鳳龍店村村民盧果花招呼全家在舊房門前合影留念。有人說這張照片的名字應該叫“搬出窮窩窩”,有人說應該叫“搬進新生活”,盧果花更喜歡鎮上幹部說的那個名字:美麗的鄉愁。

盧果花家兩間東倒西歪的土坯房,還是她剛嫁過來時蓋的。當年,婆婆為了娶她進門,咬牙在土坯房外加了磚。那時她就想,以後好好過日子,爭取蓋個純磚房。這一想就是30多年。

日子過不起來,可不怪盧果花不勤快。春種秋收,她一年到頭伺候著15畝地。但鳳龍店是個典型缺水村,沒有一畝水澆地,農民主要種植胡麻、莜麥、山藥等旱田作物。風調雨順正常年景畝均收入不足200元,遇上風摔雹打自然災害,全家辛辛苦苦幹一年還得倒貼。

實在沒辦法,盧果花和丈夫就到鎮上的蔬菜地打工。然而,打工掙的錢要供兩個孩子唸書,掙的沒有花的多……說起唸書,也是讓盧果花頭疼的事。村裡沒有學校,孩子們上學都得去大青溝鎮。村裡距離鎮上15公里,大人天不亮就得騎車送孩子。一到冬天,呼嘯的白毛風颳在臉上像小刀子一樣,吹得人氣都喘不上來。

2017年,大青溝鎮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鳳龍店村整村搬遷至鎮上的集中安置區。鎮上幹部來調查村民意願,當時盧果花並不同意。

“大姐,這麼好的事,你為啥不同意?”來調查的幹部開門見山。盧果花也是痛快人:“就是因為太好了,才不敢同意呀。鎮上一套單元樓最少也得十幾萬元,我們去哪兒拿這個錢。去了鎮上,沒有地,我們農民靠啥生活呢?”

按照政策,盧果花一家每人分房25平方米。她家不是貧困戶,按政策每人自籌6000元,這樣一算,盧果花全家出資2。4萬元,就能住上100平方米的新樓房。由於安置區房屋最大面積為85平方米,她家出資2萬元就能遷入新居。

簽字前,盧果花特意讓丈夫騎摩托車帶她去安置區“踩了踩點”,不去還好,一去真不想回來。小區裡一排排樓房,整整齊齊,衛生室、活動室一應俱全,樓與樓之間還栽著小樹、種著花草。社群門外不遠就是鎮中學,不用大人送,孩子自己走也就10分鐘。

2018年8月,盧果花作為第一批易地搬遷戶喜遷新居。85平方米的新房裡,暖氣、煤氣、自來水一步到位。盧果花感慨,沒想到磚房沒蓋起來,直接住上了樓房!她家的15畝地流轉給了種植大戶,不用種地,一年能收入2250元。

更讓她想不到的是,為給搬遷戶創造就業崗位,鎮上在離小區200米處建起了扶貧工廠。她成了服裝加工工人,每月收入3500元,比過去翻了一番。丈夫在鎮上蔬菜基地打工,每月收入也有5000多元。

盧果花說,以前沒錢,不敢盤算未來,現在她每天都有新打算,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鄭 彬 宋美倩)

(原標題:盧果花的“美麗”鄉愁)

TAG: 盧果鎮上大青溝1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