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文學作品是人類語言的昇華,不是必需的,但絕對是必要的,縱觀全世界文學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揚善”,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最終謳歌的都是善良,

可以說,沒有文學作品人類的良知就沒有方向

。詩歌散文類在比興手法的凝練中短短千餘字或寥寥數行完成主題詠懷,小說劇本類則以故事情節的展開、衝突、定局來闡釋主題思想。

《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小說劇本的情節安排都是讓好人有了好報,讓善行有了善終,比如《西遊記》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取得真經,雖慧根良莠不齊但都最終各自成佛;莎士比亞所有劇作人物命運的安排皆以《聖經》為基本框架,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而《水滸傳》非常特別。

《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水滸傳》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結束,施耐庵為什麼這樣安排呢

?一個踢球打彈的貨色,踢得一腳好球無形中成為了溜鬚拍馬的絕活,一個江湖下三濫一個當朝統治者戲劇性地聯合登上北宋政治舞臺。心胸學識註定了高俅的境界,在為人處事上他不可能為別人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更不可能為社會有多大貢獻,他只能是個心胸狹窄的自私自立的小人,這樣的人不可能容得宋江等人招安在朝,他會想盡一切辦法置宋江等人於死地,結果真如他所願,這般大違常識的大手筆施耐庵想表達什麼思想呢?這個問題自打《水滸傳》成書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讀者,大多《水滸》研究者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易.大過》卦辭曰:“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廣受歡迎是每個創作者首要考慮的問題,不然價值何在呢?我想施耐庵在動筆之初所考慮的不僅是讓自己的作品在當世廣受歡迎,他還要求自己的作品讓時光認可永世流傳,既然這樣高規格的要求自己,那麼作品就要有特別之處,結構上就得另闢蹊徑。高俅無疑就是《水滸傳》結構裡的“棟橈者”,“棟橈者”是作者特地安排的“大角色”,這個毒辣辣的“狠角”無可替代地烘托了儒家精神境界,我想這也是施耐庵最終想表達的吧。

《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何為“棟橈”?大多解釋為“被壓彎的屋樑”,這樣解釋與卦理不通,大過卦“棟橈”應該就是莊子“不材之木”的來源,

莊子《山木篇》有文——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莊子的這棵歪脖大樹令施耐庵腦洞大開,他以極其強烈地對比手法突出了儒家忠義的難能可貴,突出了儒家殺身成仁的無比可貴!高俅之輩只不過是一介草木罷了,“忠義”宋江等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比”是整部《水滸傳》的架構,可謂處處有比,大比突出主題,小比詠一精義,高俅和宋江之比就是“大比”,宋江飽讀詩書仁途坎坷,高俅胸無點墨卻步步高昇;宋江官至刀筆小吏,高俅官居太尉;宋江處處“散財”人稱“急時雨”,高俅處處“斂財”人人畏之;宋江“成事”了,毫無懸念地毀了,高俅更是“成事”了,當然毫無懸念地笑到了最後……

《水滸傳》為何以高俅發跡開始又以高俅笑到最後為結局?原因在此

小文行筆至此有一個問題顯而易見了,如果高俅之輩是老莊“無為”思想的踐行者,也就意味著老莊思想肯定高俅之輩,是這樣嗎?否也,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同一把刀,醫生用可救人,殘徒用可傷人,老莊無為思想當然是否認高俅之輩為非作歹的,

“天網灰灰,疏而不失

”高俅之輩看似逃脫天網懲罰,其實老天對他們“草木一秋”的認可就是最大的懲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似乎是無任何意義,但真正意義的人不容許自己像“草木一秋”!

TAG: 施耐庵宋江水滸傳莊子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