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間草木蒼翠,田土落列其間。山是土家農人勞作之地,是誘惑之源。時常給壩中人驚喜。環繞壩子的山中多金竹和水竹,這兩種竹子在春天破土而出的新鮮生命就是鄉人所謂的竹筍。壩上人家小孩這個時節上山放牛,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去尋找新鮮的竹筍,輕輕的用手把竹筍掰斷,用茅草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拿回家中。手巧的農婦將竹筍的嫩殼剝掉,在鐵鍋中經沸水撈一遍,即可素食。綠幽幽的顏色極是惹人喜愛,入口清香淡雅。富有人家常稱來幾斤豬肉,把竹筍切成一截一截的,在微火中慢慢炒熟,置於桌上,就成壩中人家待客的佳餚了。

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山是土家人希望所在。每每雨過天晴,農人都會去山中尋菌。山中菌種類繁多,壩上人家普遍喜採集的只有紅奶江和烏奶江菌。紅奶江菌外形淡紅,常生長在松樹下。烏奶江菌外形灰色,易長在柏樹眾中。山中常回蕩壩上小孩尋菌的驚喜聲:“我又得了一朵了”,“這兒有幾多的”。放牛的小孩每尋得幾朵就用青藤串起,撿到最後,每人手中都提幾串菌,一溜煙就下山了。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歸家,在父母讚許聲中把菌洗乾淨,一朵一朵的撕成小塊。用豬油輕炒後摻湯,新鮮菌湯在柴鍋中熱氣騰騰的翻,蔥花和蒜苗飄浮其上,清香之氣令人垂涎欲滴。入口香脆,湯尤其鮮美。春夏時節菌特別多,街上每天都有農婦撿來賣,三五元一斤,甚是便宜,外面都市可要幾十元一斤呢。

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壩上人家農婦均是製作飯菜的高手。土家人平常吃的飯名目繁多,有包穀飯,四季豆飯,豇豆飯,洋芋飯。糯米飯,衝菜飯。走南闖北的人在外面的賓館偶爾也能吃到上述飯,但飯的風昧可大相徑庭,賓館的農家飯是對農民智慧的侮辱。真正的農家樂廚師在民間的炊煙中忙碌。壩上土家人在吃名目眾多的飯時,搭配的菜極考究,鄉人常說;看菜吃飯。菜能錦上添花,更能烘托飯香。吃黃澄澄的包穀飯時,多半選擇煮上一小鍋菜豆腐下著吃。富有的人家會用羊肉湯泡著慢慢嚼著,回味餘香。現今最常見的是用刨湯肉下著吃,一餐下來,眾人臉上微汗,滿面紅光,用牙籤剔著牙,

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幸福感久長。吃四季豆飯,洋芋飯時最好是素菜,最宜鹽菜拌黃瓜了。吃衝菜飯有水豆豉為佳,加上幾顆黴豆腐更爽。同一生產隊的兒時夥伴姚祥東,教書之餘,燒得一手好菜,常邀

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朋友家中小聚,露露廚藝。吃得最多的是他炒的土家風味臘肉。每年春節前,他都要在農人家精選幾十斤坐草墩肉至家中。從山坡上砍來柏香椏,用百香椏燻成臘肉,然後掛在伙房中。終日煙燻,臘肉一方方的漸漸成古銅色,肉皮上滲滿油珠珠。有客人到,從炕上取下一方肉,用清水沖洗乾淨。切開臘肉,肉片成透明狀,肥肉和瘦肉相間的地方有一道明顯的紅線分開。用鐵鍋在柴火中煎炒,

等待臘肉在鍋中收縮成瓦片狀,從土罈子中舀來一小勺酒釀子一灑,香氣滿屋。拌上火蔥作陪襯起鍋,吃到口中,不油不鹹不甜,猶如宋玉描繪的東家之女的美,恰到好處。最妙的是主人再製作半碗糊海椒拌折耳根了。折耳根菜園中隨處可尋,製作糊海椒可就累了,主人找來發亮的鮮紅海椒,放在炙熱的草灰中刨來刨去。海椒由紅變暗直至呈褐色,身段也由乾癟變成氣鼓鼓的。嗆人的氣味常令人咳嗽不止。海椒在灰中太焦了就成了木炭味,不好吃,不焦又不能搓成粉未,火候剛好時,置於手心用手將海椒一搓,紛紛成面未狀撒入碗中。眾人邊吃邊評論,其樂融融。

我的壩上美食回憶

有貴客來臨時,壩上人家通常愛燉雞和豬腳招待。燉在壩上人口中稱為煨。用煨巴罐煨東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人通常是從早上忙到下午,將所煨之物洗淨置於罐中加滿清水,在煨巴罐的四周堆滿木材,點上火。罐中水煨乾後又加水重煨,柴燒盡後又抱來。如此反反覆覆加水加柴煨多次。直至肉香益濃,肉益脆,湯越清。縷縷芳香瀰漫木屋,主人客人俱聞香沉醉。比起城裡人用高壓鍋燉的味道要好上十倍。生活中的美味是需要時間來完成的,速成的東西大多不是好產品。生活中好的待客之道也是需要時間的,時間蘊藏著真摯,感情因時間久而厚重。壩上農人有的是時間。慢慢品嚐生活,情感質樸,如同窖中的老土酒越久越醇。都市人時間少,凡事講效應,講節奏,論情感難免迂腐。從吃的角度來說,越是農民的越是世界的。

TAG: 海椒壩上臘肉竹筍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