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繞,在白鹿原的情愫裡徜徉

在白鹿原的情愫裡徜徉

白來勤

白鹿原,神奇的原,瑰麗的原。

古往今來,它以黃土高原的厚重色彩、包羅永珍的秦人胸懷,南眺秦嶺而不群,北窺黃河而不依。西瞰古都,東倚簣山,北望驪峰,巋然終南懷抱,雄踞天地之間。在她身上,可見西北漢子的敦厚和豪勇,又有關中女子的雅緻秀美與大方,集陽剛與陰柔、自然與人文、古典與現代之美於一身。數千年來,秦漢雄風勁吹,唐宋詩韻翻飛,以白鹿原風情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枚不勝數,尤其是白鹿原驕子、已故文學大師陳忠實的一部《白鹿原》,濃縮了歷代文人墨客和思鄉遊子的情懷與嚮往,令華夏兒女競折腰。

我想象自己幻化為一隻白鴿,煽動雙翼,讓鴿哨劃過白鹿原的上空,我也盡情地呼吸白鹿原那令人神往的自然風光蒸騰的氣息。

在白鹿原登高望遠,玉峰高聳,終南瀉翠,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俯視西安,城郭巍峨,雁塔掠影,盡收眼底。

春天,泥土的清香和菜花的香味瀰漫于田間,鄉村田園,讓人沉醉。油菜花開,幾枝含笑入夢來。不負春光不負己的旅行者,把興致綻放於十裡黃花明眸善睞中帶著相機和美麗的心情,徜徉在泥土的清香和菜花的香味瀰漫于田間,盡情吮吸著這讓人沉醉的鄉風土韻。

白鹿原有一條藍田安岱坊至灞橋高橋村的深溝,將白鹿原分為南原和北原。溝旁崖谷間湧出無數泉溪,至溝底匯聚成一條小河。此河古名“長水”,漢武帝時曾以當地狄人組成“長水校尉”護衛鼎湖宮。十六國時期,後秦皇帝姚興為避父諱(其父名姚萇),以溝中多荊棘,改名荊峪溝。民間又稱“鯨魚溝”。

荊峪之美,首在溝壑紛歧幽靜。每至湖岸河邊,只見波光粼粼,天光雲影,搖曳水中,風光如畫。相傳“八仙”常來此處對弈吟詠,觀景賞玩,百至不厭.“鐵仙溝”“百至溝”的由此得名。

荊峪之美,又在於水。泉水清冽甘醇,相傳唐時長安樊家酒鋪以此水釀酒上貢。溝裡有小湖數處,遠觀河流穿湖而過,如串明珠,近至湖邊,可泛舟,可休息,使人如臨仙境,樂以忘憂。

荊峪兩岸,竹影搖曳,疊翠瀉碧.谷旁河畔遍生竹林,春日萌筍,夏秋蔥翠,嚴冬不凋,四季常綠.遠望一片碧海,入園隱天蔽日,頭頂鳥鳴聲聲,腳下溪水淙淙。盛夏穿行,涼意襲人。

荊峪周邊,還有一系列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勝古蹟。姚家溝西南有一高嶺,先高後低,自北原伸向南原,嶺頭與南岸幾成一線,形如駱駝頸,故稱駱駝脖子嶺.嶺下有“打虎潭”。傳說東海龍王的小孫子曾化身金馬駒在此飢食仙草,渴飲清泉,水聲伴和馬鳴,日夜不息。

姚家溝對岸南原上有一村名伯夷坊,相傳殷朝遺民伯夷叔齊兄弟恥食周粟,來此隱居,忠孝之名千古流傳.村外,由駱駝脖子嶺與南原之縫隙西望,長安城歷歷在目。視線稍偏離,再也看不到,故名為“一線天”。

楊家溝半山原有一楊氏庵,庵前遍生蘆葦,秋日蘆花盛開,白茫茫一片,與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別是一派動人風光。

五月槐的花香,帶來初夏的味道。鯨魚溝的炮裡原畔,槐花那淡淡的香味兒撲鼻而來,甘甜淡雅沁人心脾。

北原畔上,櫻桃谷裡,那令人垂涎的櫻桃,成了遠近遊客的最愛。這裡每年都舉辦櫻桃採摘旅遊文化節,讓市民享受白鹿原的愉悅和狂歡,讓百姓掙個盆滿缽滿。

藍田鞏(村)-孟(村)路邊那黃橙橙個大肉厚味綿甜的銀杏、長安炮裡原上那綠皮紅瓤黑籽的西瓜在夏日裡次第上市,讓市民遊客大飽口福,唇齒留香。

一聲蟬鳴,唱熟了秋天。白鹿原葡萄主題公園和果農們栽植的萬畝鮮食葡萄也到了收穫的季節。別看這小小的葡萄,它遠銷北上廣,曾在北京奧運會上脫銷,成為國際友人的最愛。

今天的白鹿原野生動植物種類雖說較少,但鯨魚溝中仍有野豬、羚羊、黑熊和少量梅花鹿等珍稀動物、鳥類和野生植物數十種,坡原和鯨魚溝內仍有野生中草藥幾人中栽培的中草藥20餘種,山野菜20餘種,林木資源28屬103個樹種。這也是地方政府近年來大力推行“生態白鹿原”建設的重大成果。

真正令人令人垂涎欲滴的,當屬白鹿原的小吃。

《白鹿原》這樣一部史詩級的電視劇,竟然有人說看出了《舌尖》的即視感,第一集就有香噴噴的油潑面招呼,小蔥和辣子,再潑上熱油,香味都能飄出螢幕,真是分分鐘都能把人看的有些眼饞。

臊子面,可以說是白鹿原上的頭號美食,在《白鹿原》原著中不止一次的出現。比如白靈與鹿兆鵬以假夫妻的名義執行任務的時候,頭一餐便是一碗臊子面。

據民間傳說,唐貞觀年間,蝗災肆虐,蝗蟲飛過,赤地千里,京畿長安,六料不收。灞河東岸有位樂善好施的韓員外施粥捨飯賑濟災民,到了兒子結婚之時卻糧食捉襟見肘。為了將員外兒子的婚事辦圓滿讓來賓們吃飽吃好,辦禮席的白行廚施展出“面不夠、湯來湊”的絕活,爁炒出美味可口的香荃臊子頭(梢子菜),烹調出令人饞涎欲滴的勾芡肉湯臊子汁,雖然麵條不多人人卻吃得碗淨缽光不留半點剩湯殘羮,肚圓之後口留餘香,連稱大飽口福。適逢太宗皇帝微服出巡體察民情,嘗過臊子面後,龍顏大悅,當場誇讚韓員外的善行懿德,敕封韓員外官職,還賜御酒賀韓公子新婚之禧,更褒獎廚師的精湛廚藝,臨了還將廚師帶入宮中做御廚傳技藝。後來白行廚告老還鄉,將宮庭秘製御膳的方法與民間禮席製作方法相結合,研發出具有白鹿原、滻灞河地域特色的臊子面,並在民間四時八節的禮席中推出,從此該禮面名聞朝野。灞河兩岸的百姓家中每遇紅白喜事都以該面待客,在節省糧食的同時,還希望能有貴人光顧為家中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榮耀。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形成了如今灞橋臊子面“薄筋光、煎糊汪、五光十色醇鮮香,既吃麵來又喝湯”的鮮明特色。“薄筋光”指麵條的製作,由有力氣的村婦或麵點師將拌有鹼水且搋好醒過的麵糰用力擀勻如紙張般薄厚,切細細如韮菜葉一般寬窄(俗稱“韭葉面”),幹完活手光案板光擀杖光面葉更光。有人稱讚這面是:“搋光醒好手感綿,擀薄切細像絲線,下到鍋裡牡丹綻,吃到口中香又荃”;“糊”是說灞橋臊子面的“湯”即“臊子”與別處不同,西府及長安縣周戶等地的臊子均為清湯尤其西府的臊子以酸著稱,一般吃麵不喝湯或很少喝湯(如乾州、扶風的“涎水面”即如此),而灞橋地區則為打了粉芡(澱粉)的糊湯臊子,不以吃麵為主以喝湯為主,湯多面少,面成了陪襯,如外地人說的“糊辣湯澆面”連吃帶喝,節省糧食;“煎”是指臊子湯在鍋中翻騰浪滾,趁熱吃下,大汗淋漓,通經活絡;“汪”即臊子湯用大肉湯、雞湯熬製而成,肉肥湯汪,油多味長;“五光十色”是指臊子頭和打臊子的配菜,色澤鮮亮,搭配成趣,臊子頭一般用時蔬炒制,或蘿蔔白菜或冬瓜茄子,亦或花白土豆配以黃花木耳、海帶香菇、口菇筍塊、蔥薑蒜末和肉丁豆腐炒制以及特調料,打臊子時將臊子頭放入雞汁肉湯之中,勾芡使之粘稠,再撒入紅白(瘦肥)肉丁、韭菜菠菜香菜和過油豆腐丁、白豆腐丁,於是色香味美俱全的臊子就基本告成;“醇”即調料味美講究,“鮮”即用菜新鮮色靚,至於“香”嘛,就是除了整體口感外,則是在打成的臊子面裡滴入芝麻香油提味,一沾舌頭就知道“與眾不同”。

水晶餅也令當地人津津樂道。水晶餅用豬油來起酥,青紅絲桃仁冰糖等物用來填餡,外面的一層是精白麵的皮,如今看來不是什麼稀罕吃食,但誰能想到,也許就是一顆小小的冰糖,一塊小小的水晶餅,讓黑娃的人生道路大變。

“老鴰顙”,當地人也叫“疙瘩兒拌湯”,麵粉兌水和稀,在滾開的湯中用筷子一挑一挑地,煮成大小不一的麵糰,因麵糰形狀酷似烏鴉腦袋,故名“老鴰顙”。此小吃窮家富戶皆可製作品啖,不同的是窮家只將各種五彩斑斕的時蔬菜餚、鹽醬與麵疙瘩同煮,富戶則可另加葷素各異的山珍海味攪拌其中,看似操作簡單利落,實則百味人生燴煮其間,“四季色相調羹鼎,八珍美味協陰陽”,讓各種營養、滋味相互浸淫、滋潤、咬合,形成風味獨特的一鍋“大雜燴”,一口下肚,口舌生香,餘韻悠長,極易令人想起《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吃茄子的感受。

其實,白鹿原的美食遠不止這些,丁丁面、方方面、盆盆面、糝糝面、米兒面乃至泡泡油糕、鍋盔煎餅菜卷卷、涼皮、餄絡、炒涼粉,更有令人垂涎的漿水魚魚兒、神仙粉、十三花、八大碗……尤其是神仙粉,出身草根,源於神仙。

秦嶺深山裡生長著一種植物本地人稱為“糜糜稍”,其學名為“雙翅六道木”。它是一種屬於忍冬科的落葉灌木,一般高可生長到3米。生長在海拔800一2500米的陰坡、林下或灌木叢中。它的莖因天生有六條豎直的道兒而得其名。一般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不易採摘,好似神仙才易得,故取名為“神仙粉”。

相傳北宋旱荒時節,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下凡告知藍田百姓,山間有一種樹的葉子可以做飯吃,於是百姓將這種“糜糜稍”的葉子熬成粉,解了一時之難。“神仙粉”的稱呼也由此傳開。

每年的五月至九月,葉子鮮嫩時,用竹簍採集回來,在泉溪中淘洗乾淨,放入盆裡,用稍晾一會兒的開水燙浸葉子,葉子就會癱軟在盆裡。這時用擀麵杖來回攪搗,使葉子到糨糊一樣,以用擀麵杖挑起來不滴為宜。然後用細眼篩子過濾糊狀樹葉,去渣。再往漿汁裡面點上滷水或澄清了的草木灰水,等攪拌均勻、粘稠後,冷卻凝固。制好的神仙粉碧綠細嫩,宛如凝脂。食用時,如同涼粉切片,加紅油辣椒、姜蒜、芥茉、自制的柿子醋等調料涼拌入碟,吃起來柔滑細潤、涼爽可口,入口後一股香滑涼潤的氣息迅速湧向喉嚨,食後令人神清氣爽,渾身舒暢。科學表明,神仙粉富含果膠、粗蛋白質、可溶性蛋白質,有退火,清涼解毒的功效,適宜夏季食用,長期食用保健效果顯著。

“民以食為天”,哪怕是這小小的白鹿原也是如此,一塊小小的麵糰,一片小小的樹葉,在一捏一揉之中千變萬化,演繹著色香味美的精彩,令人垂涎欲滴,心馳神往。

廟會與民俗,留住鄉愁,也留住了白鹿原的DNA。

白鹿原上,白鹿原影視城遊人如織、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賓客如雲、白鹿倉風景區,更讓人感到白鹿原民風民俗的博大精深。

從正月十五的鬧元宵,到二月二的龍抬頭;從三月三的祈風調雨順,到清明節的祭列祖列宗;從六月六的棒槌會求子,到六七月間的忙罷會待客,以及伏天的祈雨“伐馬角”,都把醇烈的民風民俗展示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六月六的簣山棒槌會,更帶有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和人們對生殖的崇拜的原始痕跡。

著名作家陳忠實在《白鹿原》中記述了這樣一件有趣的故事:說的是白鹿原東南方向的秦嶺山地有一座孤峰,渾圓的峰體就象女人捶布用的棒槌。峰上有小廟,廟裡有一尊半男半女的怪神像,每年六月三日到六日為棒槌神會日,此間,一些不能生育的女人多在婆婆帶領下來此求神“借種”。那些好佔便宜的小夥子,發現面罩紗布求神賜子的女人便偷隨其後,於隱秘處時,伴同媳婦的婆婆便自行離開……。白嘉軒的三兒媳婦多年不孕,遍求舍子娘娘亦無結果,嘉軒怕孝義這股從此絕後,只好按冷先生之意。讓三媳婦去上一次棒槌會……。這故事中的山,就是現實中的祝簣山。

祝簣山位於白鹿原東南處的秦嶺餘脈上,又名簣山,山上的寺廟名祝簣寺,山因寺而名。這是一座孤山,山頂平緩,東西突起呈兩峰,酷似婦人的聳突乳房,兩峰各有一座寺院。兩峰低凹處建有一座七層六陵形的寶塔,遠視山頂,猶如筆架,又稱筆架山。又因山巒起伏,狀如奔馬,故稱天馬山。山東南有輞水環流,西北有桃峪河相繞。山坡林木茂密,植被豐滿,空氣清新,是人們消署、休閒、旅遊的最佳去處。

這裡自古以來就有廟會,廟會從每年農曆六月初三起會,六月六日是正會。以前,簣山的古廟會規模很大,香火旺盛,連續幾天幾夜,人群漫山遍野。這時候簣山的蟈蟈正值成熟期,健壯的蟈蟈個個墨黑帶綠,虎頭虎腦,叫聲高亢,捕捉蟈蟈也成了年青小夥子們的一大樂事。

過去的六月六,收割碾打小麥的夏忙農活剛剛忙完,扔掉杈把掃帚去簣山消暑解乏成為白鹿原上的蠶婦村氓最大的奢望。廟會期間,一些婚後多年不育的年輕媳婦在婆婆或姑嫂的引領下來此寺廟燒香拜佛,求神賜子。廟內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當然就些心懷鬼胎、好佔便宜的強壯小夥子,發現面罩紗布求神賜子的少婦,故意以身相擠,心虛者用手在這些人身上的敏感部位偷偷地亂摸,膽大者甚至公然張開雙臂擁抱、或以言語調笑引逗自己心儀的妙曼少婦,而這些因自家丈夫不爭氣、令自己的肚皮長久不能突起的年輕女人除少數面帶羞澀、大多迫於思想壓力而不予反抗外,其中大多數人還是“心甘情願”地接受對方“鹹豬手”火辣辣的“騷擾”,雙方一但心血來潮,擦出“愛”的火花時,便不約而同地出了廟門,尋找稍能掩人耳目的樹叢或令人神清氣爽的芳草之中,這當兒,隨同少婦的婆婆或姑嫂便主動離開。他們心照不宣,在一張床單或一條麻袋上以天作房以地當床,盡享男歡女愛……這也是母系社會的一種遺風,也是“生殖崇拜”在民間的反映,因此民間戲稱此廟會為“棒槌會”。

這些風流韻事或是傳說,或是事實,在封建社會中是一種無奈的風氣,也是人們在長期的夫權制度下產生的一種求子交媾方式。畢竟,傳統道德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隨著醫療水平和科學的發展,這種習俗早已退出人們的生活舞臺。而那些科學意識不發達的舊痕跡,在有些人中還不能完全摒棄。

其實,祝簣山上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說的是很久以前,簣山寺廟裡的主持是一個花和尚,那時的簣山頂上還是獨峰獨廟,這花和尚在寺內修建了一個極為隱密的地宮,他從朝山的婦女中誘騙了許多俏俊的年輕女子囚於密室,長期玩弄。這些備受凌辱的女子終日思親念故,啼哭不止,幽怨之氣縈於寺空。一日關聖大帝從簣山上空經過,鳳眼一看,便知底裡。盛怒之下,關帝刀劈峰寺,怒殺惡僧,受害女子的重見天日。從此,簣山山頂也便形成了東西兩峰。簣山頂上東西兩峰的寺廟均為明代重建而成。寺廟依山走勢,金碧輝煌。參天古柏環掩殿宇,鐘磬悅聲迴響山野,香菸紫氣繚繞於空。兩峰之間的七層玲瓏寶塔聳人云端,蔚為壯觀,在“棒槌會”的所在地,這座寶塔極易使人產生無邊的遐想。

更能留住鄉愁的還有白鹿原上的諸多非遺傳承專案,一隻核雕把工匠精神彰顯,火葫蘆燈籠竹篾編織融進村民紅紅火火的期盼、泥叫叫(娃娃哨兒,古樂器壎的鼻祖)歡快的聲音把半坡泥壎的哀怨的曲調轉換,人工打鐵從遠古的煅冶刀矛戟劍,到現代的打製鋤钁鍁鐮……生活,一步步由苦難向和祥發展。

晴翠映村寨,好鳥枝頭亦朋友;芳茵醉行人,落英樹下皆文章。籲唏矣,步入白鹿原,若進畫屏!歸燕迷途,呢喃不知家何在;碧宇煥彩,紫氣繚繞如仙境。築巢引鳳,嘉木皆棲良禽;百廢俱興,村落宛若新城。平日似年節,結綵張燈,喜新常態惠民善政;黑夜若白晝,街亮村明,樂太陽能華燈普照。絃索響兮,大秦之腔吼矣,慷慨激昂;嘭嚓起兮,廣場之舞搖矣,並濟柔剛;丹青靚兮,崇文之風盛矣,描春繪彩;墨香逸兮,國學之本興矣,傳正能量!人人笑意上眉梢,家家喜氣溢門庭。

面對明麗的白鹿原,我們不難解釋,這塊古老肥沃的土地,是民族炊煙升旋的根源,是中華道德溫暖的搖籃。那些金色的麥穗,把一代又一代赤子養育,把一輩又一輩母親裝點打扮。

置身在希望的白鹿原,令人倍感陽光的親切溫暖,瓜果和五穀的香甜,讓人享受收穫的愉歡;時高時低的勞動號子,保持著川原一樣的氣質;時隱時現的秦聲秦韻,保持著莊稼一樣淳樸天然。

徜徉在白鹿原的情愫裡,我更加熱愛這裡的村莊田園、更加珍惜故鄉的月缺月圓;徜徉在白鹿原的情愫裡,我會變成一粒種子,終生與泥土相依為伴;我會變成一株小草,把泥土恭謙地低吟高贊!

【作者系中國散文家協會理事、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西安市文史館文史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歡迎下載“齊魯壹點”app

敬請關注《陌上風文藝》壹點號

主創:白來勤 亦凡 楊崇德 淡霧 王安之 蘇銀東 畢瓊 孔凡勇 白春業

編輯:王新靖 楊新剛 單連強 朱婧 滕悅 趙曙光 許冉冉 郇長亮 崔吉皓

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TAG: 白鹿原臊子棒槌令人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