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談過一道菜,叫爆雙脆。所謂雙脆是指雞胗與羊肚兒,兩樣東西旺火爆炒,炒出來紅白相間。吃起來韌中帶脆,特別有嚼勁。

“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由此引出了北平的爆肚。梁先生介紹說,肚兒是羊肚兒,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百葉、十信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爆肚兒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三種吃法各有妙處。“爆”,就是指入鍋用水汆一下,要比氽的時間還短一點,把肚子的涼氣放盡,肚子剛剛熱過來就行了。清代一首《都門竹枝詞》這樣寫道:“爆肚油肝香灌腸,木樨黃菜片兒湯。母雞館裡熏熏醉,明日相逢大酒缸。”由此可見,老北京愛吃爆肚由來已久。

“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陳鴻年的《北平風物》對爆肚兒也做過回憶,他說,北平人都比較饞,哪一頓飯,菜裡不帶點葷腥,就吃著不帶勁,覺得淡湯寡水兒的,不香。這個時候,在晚風送涼裡,到門外頭,找個爆肚攤兒,來倆爆肚,喝上酒,吃兩個芝麻醬燒餅真是再好沒有了!賣爆肚兒的差不多都是小攤兒。迎面戳著個白銅的小牌子,上面寫著“清真回回”。裝佐料的小碗,一律燒藍或紅花兒,加齊了佐料,再加上一叢香菜末兒,色味香俱全。

“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肚子,都放在一塊雪白的冰上,指定了吃哪一塊,掌櫃的割下來,“啪啪”剁上幾刀,放在大眼兒的漏勺上,浸入翻滾的開水中,一撈,兩撈,連三撈,這碗爆肚兒就算熟啦。沾著佐料吃到嘴裡,咯吱咯吱的,脆而鮮!

“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爆肚兒”吃法講究,在當時北平大為火爆,著名的有“爆肚滿”“爆肚王”“爆肚馬”“爆肚張”,當初它們成名全是用羊肚。

老北京回憶他們當年吃“爆肚”,是分碗盛在盤裡,每一碗為一份,在配菜間配好,一席放一盤。“爆肚”的肚不要切得過大,用笊籬把一碗肚仁倒進湯裡,火速就用笊籬撈出來,盛到碗裡,一手趕著拿另一碗。趕緊燙第二碗,如此十碗,恐怕總不過五分多鐘。

“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老師傳一邊照喊“爆肚”一邊給已經盛到碗裡的加香菜等,隨即由服務員取走,連同調料盤子如芝麻醬、韭菜花、辣椒油,有的還有香油、蝦醬等。形式如吃火鍋,但簡單一些。吃光了湯還可以叫夥計再給加湯,不限制。

“爆肚”因何成了北京風味小吃?為什麼成為北京人習慣吃的食物?

周紹良先生曾在《爆肚》一文裡寫道:“北京人習慣吃的一種食品,它又像是休閒食品,可以到路邊小飯館隨意吃一碗解解饞,也可以加兩個燒餅就著它當一頓午飯或晚飯,也有人叫兩碗就著它喝酒聊天,消磨半日光陰。”

TAG: 爆肚爆肚兒領兒羊肚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