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白香嫩的豆花

「本文來源:寶雞日報」

秋收冬藏,秋莊稼都收回來了。玉米編成串,掛在屋簷下;脫莢的黃豆,顆粒飽滿,裝在倉包裡。冬閒時節,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工夫,寶雞西部山區坪頭鎮的村民們,趁著玉米的新鮮,剝下顆粒磨糝子;趁著黃豆的新鮮,做出細白香嫩的豆漿、豆花或者豆腐,讓秋冬時節的生活,忙碌而充實,洋溢著五穀的清香味道。

鄰居王嬸是做豆花的,她家有一方拐磨。那拐磨不同於石磨,顯得小巧別緻。拐磨是需要人力“拐”動的小型石磨。人坐在拐磨旁邊,手持磨槓以推動磨盤旋轉來完成磨細糧食的工作。因為要做豆花,王嬸家的拐磨主要是用來磨豆子的。王嬸說:“新產的黃豆自有甜香味,不做豆花就可惜了。”只見她坐在拐磨旁邊,一手推動石磨,另一隻手將浸軟的黃豆連豆帶水往磨眼裡倒。這時的黃豆經過浸泡,豆粒肥嫩光滑,若花生粒大小,顏色淺黃,溫潤如玉。拐磨在旋轉的過程中,發出沉悶的聲響,乳白的豆漿裹挾著豆渣從石磨間緩緩溢位,最後透過凹槽流入下方的木桶中。小小的拐磨在王嬸的手中,將豆粒變成了豆漿和豆渣。王嬸是個“左撇子”,她左手推磨,右手新增黃豆和水,沒有絲毫停頓,雙手配合得自由靈活,張弛有度。她時不時哼唱著“拐磨歌”:“拐磨拐,砬豆彩。豆彩細又白,想吃快點來……拐磨拐,請舅奶。舅奶沒有在,就叫小丫來……”當然,隨著時代發展,現在磨豆子不再用拐磨,而是用磨漿機。

因為豆漿和豆渣混合在一起,接下來是過濾豆漿。在做豆腐的時候,人們把過濾豆漿叫“搖包子”。而做豆花,用料較少,沒必要這樣鋪排,只需要紗布過羅就能分離出豆漿與豆渣。過濾後的豆漿,加熱沸騰後,再用石膏水點漿。只需一刻鐘時間,豆漿就凝結成一塊一塊的豆花了。因為吃法不同,豆花可以分為嫩豆花和硬豆花兩種,這些全在點漿時的掌控。王嬸所做的豆花,都是拿到集市上售賣的。大清早,她做好豆花,一保溫桶嫩豆花、一保溫桶硬豆花,全裝上三輪車,再慢悠悠送到市場的攤點上,支撐櫃檯,擺放桌椅,開始售賣。嫩豆花,用湯匙輕刮慢舀,再新增醬醋香油等調料,最後撒上四川榨菜。硬豆花,用鐵勺連湯帶水直接舀出,盛入碗中,再以調料碗蘸著湯汁食用。只見碗裡,結塊緊湊,湯水寬泛,豆花乳白,配菜蔥綠,可謂一清二白,色味俱佳。為了滿足不同需要,還有在豆花裡泡饃片和麻花的吃法。豆花散發的豆香,清新淡雅;佐料調配的湯汁,味美油香。王嬸的豆花生意非常好,特別是寒冬臘月,集市上人流劇增,王嬸的丈夫放下農活,也來幫忙,時常能看見他蹲在攤點旁,或是擇菜或是洗碗,細心專注,一絲不苟。

豆花細嫩潤滑,入口生香;豆花微苦清馨,保健養生;豆花色澤鮮亮,湯水分明;豆花家常味道,食用方便,都決定了豆花是人們喜愛的飯食。一碗豆花,泡饃或者不泡饃,都是碗中生花的傑作;一碗豆花,細嫩或者粗老,都是非常接地氣的美食。一碗豆花,生髮鄉情,香飄悠遠。

TAG: 豆花拐磨豆漿王嬸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