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建立習慣很重要要,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打破習慣更重要!

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意外。

你不知道孩子會煩什麼樣的錯,也不知道孩子會在什麼時候犯錯。對於這些問題,很多家長會感到手足無措。

其實,孩子也會感到手足無措。尤其是當孩子經理“瓶頸期”的時候。

幫孩子建立習慣很重要要,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打破習慣更重要!

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

晚上,媽媽幫孩子補習功課,孩子又做錯了一道數學男實題。

“15-8=?”

孩子的答案是6。很顯然,他又算錯了。媽媽顯得有些著急:“這道題你不是做過好多遍鈣類法了?為什麼還會犯錯?”

孩子仔細看著題目,想了很久,星史論一臉茫然的看著媽媽,表象像是在說:“哪裡錯了?我沒錯啊?”

媽媽無奈只能用傳統的數數方式,解開孩子的疑惑。

面對現實,孩子終於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幫孩子建立習慣很重要要,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打破習慣更重要!

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兩個問題:

第一:孩子犯錯往往不自知。

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認為孩子做錯了,但孩子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就是理解能力上的“瓶頸期”。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慣性思維、慣性認知讓孩子產生了某種習慣性的理解方式。就像上文中的孩子一樣,15-8=7,這麼簡單的題目孩子為什麼總是犯錯?也許就是因為我們給孩子解釋的方式,已經超出了孩子理解能力的範圍。

不管你解釋的多透徹,多有邏輯性,那都是你自認為的,孩子並不理解,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已經到了“瓶頸期”。

第二:面對犯錯孩子往往不認錯。

我們通常會用現實來反駁孩子,比如那個字到底怎麼寫,那句話到底怎麼讀,我們透過查字典、查拼音讓孩子接受現實。

當然,很多孩子在現實面前會認錯,但往往也是表面認錯。

認知習慣的慣性,會讓孩子堅定的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麼一旦孩子讀錯字沒有及時改正就很難改正的原因所在。

我們當然可以這樣理解:認知習慣,讓孩子的認知能力遭遇了“瓶頸”。

幫孩子建立習慣很重要要,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打破習慣更重要!

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

透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瞭解到這樣一點:

習慣就是使孩子進入能力成長“瓶頸期”的首要因素。

認知習慣讓孩子產生了自己的認知方式,在對的事情上堅持自己的認知,在錯的事情上也會堅持自己的認知。

慣性思維方式讓孩子產生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對的是事情上孩子會這樣理解,在錯的事情上也是如此。

也就是說,如果不解決孩子的“慣性”問題,孩子就會堅持犯錯並且持之以恆。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思維慣性、認知慣性,那麼孩子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就無法突破瓶頸。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說起一個人:亞洲百米第一人——蘇炳添。

如果你瞭解蘇炳添,你就會發現,最終讓蘇炳添獲得飛躍的是他做出的一個艱難的改變。之前,他習慣性的右腳在前起跑,後來他發現:右腳在前起跑會首先用到力量不足的左腳,起跑階段往往無法建立優勢。於是,蘇炳添開始鍛鍊左腳在前起跑。

對於任何人來說,這種轉變都是十分艱難的,何況蘇炳添此前一直是這樣的起跑方式,想要改變的確很難。

現實也告訴蘇炳添,這樣做的確不容易。左腳在前起跑的第一次比賽,他的成績就有了很大的下滑。

但蘇炳添沒有放棄,他堅持進行鍛鍊,每天幾百次的左腳在前起步鍛鍊,最終,他成功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第一個百米時間進入9秒大關的亞洲人。

幫孩子建立習慣很重要要,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打破習慣更重要!

蘇炳添

蘇炳添的事例其實就在解釋我們所說的“育兒難題”。該如何幫助孩子突破“瓶頸期”?

1。 方向對了,重要的是改變思維和方式。

簡單的說,瓶子中有一個物體,它從瓶底一直往上爬,爬到了瓶頸的地方,因為體型太大它無法突破瓶頸。

這其實已經在告訴我們,物體爬的方向是對的,只有往上爬才能爬出瓶子。只不過是現實問題讓它無法實現,現實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的思維和方式。

一顆實心的鐵球,它的直徑超過了瓶頸,不管用什麼辦法,它都無法爬出瓶頸。如果是一個氣球呢?雖然它的直徑也超過了瓶頸,但因為張力的存在,只要一部分球體先擠出瓶口,藉助張力氣球就可以擠出瓶頸。

思維上我們需要知道:不是瓶頸擋住了你,而是你的認知阻礙了自己的視線。

方式上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改變的不是現實條件,而是改變自己。

2。 習慣上的改變,是孩子能力提升的硬條件。

我們能發現,讓孩子進入能力瓶頸期的就是孩子的思維習慣和認知習慣。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這些思維先和認知習慣幫助孩子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他們透過這些習慣更加了解世界,邏輯思維也得到了鍛鍊。

但凡是總有極限,就算是獨孤求敗練到了天下無敵,他也會有功力上的瓶頸期,不是武功限制了他而是他的能力限制了自己。

獨孤求敗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了獲得功力上的提升,他自廢武功重新開始,才成有了最終的“孤獨求敗”。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十歲之前,我們透過這些習慣讓孩子成長,十歲之後,我們需要透過打破這些習慣,讓孩子接受更多新的思維模式、認知模式,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幫孩子建立習慣很重要要,當孩子成長遇到瓶頸,打破習慣更重要!

思維習慣必須多樣化

3。 固定的方式,意味著侷限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建立習慣可以提升效率,但同時也會讓孩子形成慣性思維。對於孩子的認知和思維來說,慣性並不是動力,而是阻力。

固定的方式也就意味著孩子的思維被侷限了,方式被鎖定了。

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世界。透過不同的解釋,讓孩子擁又更多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成長,對孩子來說才是更有意義的。

建立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幫助很大,但作為父母你需要意識到這樣一點:幫助孩子打破習慣,也是對孩子成長的幫助。

TAG: 孩子瓶頸認知蘇炳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