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紅纓子糯高粱

釀造好酒的原料,最好的是高粱

元朝以後,由於蒸餾技術進入中國,高粱終於迎來價值最大化的契機,因為,它能蒸餾出最好的烈性酒,中國人稱“燒酒”。

但是,高粱用於釀酒,並非如我們今天所知的它能增香而無異雜味的優點,而是和中國歷史上的“酒政”相關。

歷史上,中國釀酒的主要原材料是稻米、小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而作為農業國度的中國,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則國泰民安,相反,若遇旱澇災害,往往民不聊生。此時,酒的地位就比較尷尬,常背上一個“酒占人食”的罪名。加上“酒池肉林”、花天酒地、酒亂心性的歷史殷鑑,歷朝歷代多數時期,朝廷都實行嚴苛的酒政,除皇家享有特釀專供外,普通官員至平民百姓,或禁止釀酒,或禁止飲酒,或禁止買賣酒,甚至輔以嚴刑酷律,不乏處極刑,連坐誅九族之類。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在這樣長達數千年的的酒政背景下,中國白酒的的艱難發展,主要透過兩條路徑實現了“迂迴前行”:

一是躲起來悄悄幹。因為酒的利潤太具誘惑力,富有冒險精神的投資人帶上釀酒師們,隱身匿跡,遠遁他鄉,跑到像仁懷茅臺這樣的偏遠山區,借山水地利之勢,開設酒坊,擼起袖子加油幹,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把酒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清人孫嘉淦對此很有經濟學見地,他說:燒鍋禁,則酒必少,酒必少則價必貴,價必貴則私燒之利十倍於昔。十倍之利所在,民必性命爭焉。你看,十倍之利,早就超過今天的茅臺酒專賣店了,能不吸引人嗎?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二是使用高粱取代稻米、小米等主糧,極大緩解了釀酒對“人食”的擠佔。中國人發明了酒麴,用以幫助發酵,使澱粉含量較高的高粱成為必然選擇,經過各種糧食作物的嘗試、對比,最終形成“各地皆有燒酒,而以高粱所釀為最正”的共識。

高粱作為燒酒主要原料產生的影響力,甚至將乾隆皇帝“永禁燒鍋”的君令變為一紙空文,以至於乾隆中後期出現一個產酒高潮,全國年產酒達100萬噸,比1953年中國白酒年總產量高出2倍之多。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高粱原料,最好的是仁懷紅糧

建國後,1951年,茅臺酒廠合併三大燒坊成立國營茅臺酒廠,最初幾年年產量只有幾十噸。茅臺酒廠一直按照傳統方式釀造,採用仁懷本地高粱為原料。

這種高粱,種皮色紅,仁懷人習慣上稱之為“紅糧”。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在“三年困難時期”,1958、1959、1960年茅臺酒年產627噸、820噸和912噸,產量比起1955、1956、1957年的209噸、274噸、283噸,漲幅迅猛,形勢喜人。但是,酒質卻大打折扣,根本沒有往日茅臺酒的風味。

為什麼呢?原來,中央和貴州省政府從仁懷以外的各縣以及四川江津調集高粱,為追求產量,衛星上了天,質量落了地。總結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是:茅臺酒必須用仁懷當地紅糧,或者,離開仁懷當地紅糧,產不出貴州茅臺酒。

神了吧?

仁懷紅糧真有這麼神嗎?它就真的比四川、東北等地的高粱釀的酒更香更好?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其實,若嚴格較起真來,仁懷本地高粱不過是一“山野劣種”。

仁懷紅糧生長在海拔高度400——1000米的低山地帶,撒播粗放,“不擇地利,不辭瘠薄,不受肥力,產量吝嗇”,像野草一樣的生長習性,更像一個冥頑不化的熊孩子,在仁懷這塊算不得肥沃的土地上權當安家落戶。與世界上大名鼎鼎的名酒產地法國波爾多、西班牙里奧哈、意大利托斯卡納、美國加州等地所具備的嬌貴土壤、優越的綜合條件、以及對氣候的苛刻要求相比,簡直是土到家了。

解放初期,仁懷紅糧的畝產只有區區四、五十公斤。

如此低的產量,仁懷紅糧是如何與茅臺酒的釀造發生交集的呢?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我們都知道,高粱中澱粉含量越高,出酒利率就越高。高粱分為粳高粱和糯高粱,仁懷紅糧是糯高粱。粳高粱直鏈澱粉含量高,澱粉總含量也高;糯高粱主要含支鏈澱粉,直鏈澱粉含量低,澱粉總含量相對低一些。

一支一直決定了高粱性狀的巨大差別。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不同的分子構造,決定了不同的理化性質。直鏈澱粉易溶於水,易黴解,發酵取酒時間短,產酒率高。但是,在酒醅攤晾時,糊化後易老化,而老化後的澱粉不易被澱粉酶分解。所以,高直鏈澱粉的梗高粱經不起復雜操作的折騰,需要也特別適合“短平快”的工藝。支鏈澱粉則難溶解,難黴解,發酵取酒的時間較長。但能經受折騰,不易老化。因此,複雜工藝釀製的白酒通常產生於直鏈澱粉含量高的糯高粱。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仁懷紅糧因種粒小,被當地釀酒人稱作“沙”,兩次投料分別稱作“下沙”、“造沙”。大部分高粱保持完整,酒師們把經過12987工藝釀造的酒稱為“稛沙”,或“稛籽兒”。在工藝上,經粉碎、潤糧、拌和、出入甑、出入窖、高溫堆積、攤晾、翻沙、冷卻、加溫等反反覆覆近90道工序;在生產週期上,8月收糧貯存,第二年重陽投料,至第三年第7次取酒丟糟結束,歷經兩年。如此漫長而繁複的加工過程,除了仁懷紅粱外,世界上還有哪種糧食作物能經受住如此這般的嚴刑拷打?

正是仁懷紅糧的野性頑劣,使其契合了茅臺酒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的工藝需求,成就了茅臺酒,同時讓自己與茅臺酒絕配,華麗地完成它生命中最重要的逆襲和躍遷。

1988年,仁懷紅糧畝產也才75公斤,這始終是茅臺酒揮之不去的痛。

直到1998年,頑劣的紅糧再次迎來轉機。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仁懷紅糧,最好的是紅纓子

今天,在茅臺酒的國家標準檔案中,茅臺酒高粱原料的產地被界定為:主要產於貴州省仁懷市境內,少數產於與仁懷相鄰的地區(BG/T18356-2007)。

產於該區域的紅糧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紅纓子。

2008年,紅纓子成為茅臺酒專用的高粱品種,畝產已經達到400公斤。茅臺酒廠建廠57年後,終於解決了主要原料紅糧的品種及產量問題。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說到這裡,不能不說一段紅纓子誕生的傳奇故事。

1998年,仁懷豐源高粱育種中心的主任塗佑能,聽說毛家坪有一家農戶的高粱長得很好,就慕名前往。在那戶農家地裡,塗佑能精挑細選了一株非常滿意的高粱。他帶著這穗高粱前往海南三亞,經過8年16期的繁育,高粱品性已然穩定,經化驗,新品種完美地符合茅臺酒的釀造要求,保持原有的抗旱抗病強、耐貧瘠的基因外,最令人興奮的是產量比原來的品種高了許多,畝產達400公斤。因為毛家坪村那戶農家稱自家高粱為“小紅纓子”,於是,塗佑能選育成功的高粱就順其自然地被命名為“紅纓子”。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2008年,紅纓子透過貴州省品種審定,成為茅臺酒的專用高粱品種。

2010年,紅纓子透過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成為全國首家透過有機認證的高粱種子。

紅纓子生育期4約個月,株高2。4米,散穗型,每穗約2800粒,抗旱、抗病能力強,耐貧瘠。紅纓子單寧含量1。68%,澱粉含量最高達71%,其中支鏈澱粉佔88%——93%種粒切面的玻璃質性狀好,種粒小,千粒重約19克。紅纓子種皮的堅韌度比其它高粱都高,使其與茅臺酒結伴而行,繼續演繹大麴醬香12987工藝的神秘和魅力。

今天,茅臺酒已供不應求。作為主要原材料的紅纓子,萃盡精華,釀就國酒天香。

紅纓子,生在這片土地,獻身醬香,秉性不移,久煮不爛,久蒸不散,久取不拒,窮其一生,書寫傳奇。

紅纓子,從山野劣種到身價百倍的逆襲

“茅臺醬香型行業專業服務機構肖瑋”提供紅纓子圖片,特此鳴謝。

TAG: 高粱仁懷茅臺酒紅糧紅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