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都不懂我”: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你應該多陪孩子玩,給他支援和理解,關心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還是聆聽孩子的心聲。良好的親子關係會鼓勵孩子學會和別人相處與合作——這對於他們日後成為健康的成年人來說,是再重要不過的因素了。”

不知你有沒有經歷過以下場景:

上了一天班回到家,你只想好好歇一會,孩子卻跑過來要你陪他玩,你不耐煩地說,“自己玩去”;

孩子軟磨硬泡,你終於答應陪孩子一起下盤棋,可下棋的時候,你卻不停地盯著手機;

孩子在外發脾氣,你覺得又煩躁又丟臉,直接把孩子拉回了家;

你讓孩子做一件事,孩子反問你為什麼要做,你一臉嚴肅,“讓你做你就做,哪來那麼多的廢話?”

……

如果你與孩子的相處中,經常出現以上的情況,那麼,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建議你讀一讀。

因為你和孩子的相處,出現了問題,而這本書,恰巧能幫助到我們。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一位兒童教育專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直致力於從剛出生到6歲大的兒童的成長教育研究。

何謂“情感引導式教育”?情感引導的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鬆地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目的是為了促進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性溝通。

“媽媽,你都不懂我”: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自從成為一名媽媽之後,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我最關心,也是一直在學習、探索的問題。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如何才能更瞭解孩子?如何能讓孩子既愛你又“怕”你?如何能讓孩子主動遵守規則?……

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克服、解決。

畢竟,沒有人天生就能成為好媽媽、好爸爸。優秀的家長,一定是後天“修煉”而成的。

而在這所有問題之中,最核心、也是最困擾我的問題,就是和孩子親密關係的把握度。

孔夫子曾說過人與人交往的距離,“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對於孩子,也如此。

關係太近,什麼都由著孩子,容易演變為“放任型”的家長。

孩子“怎麼都行”,想哭就哭、想玩就玩、不想吃飯就不吃……看似家長做到了民主、開放,但在這樣“放任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長期以往會缺乏約束和規矩,而且沒有群體歸屬感。

而且因為爸爸媽媽沒能為他們建立起一個正常的家庭結構關係,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係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也會造成這些孩子或個性散漫,或性格內向,常常會感到恐懼和不安。

“媽媽,你都不懂我”: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和孩子的關係太遠、對孩子嚴加管教的家長呢?又容易成為“控制型”的家長。孩子沒有發言權,一切都是家長說了算。

在這種強制型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受到壓抑,他們會渴望一切可以放縱的機會。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和孩子之前的碰撞,會尤為猛烈。

“放任”和“強制”,看似是對待孩子的兩個極端,但本質卻是一樣的,背後隱藏的關鍵都是——沒有看見孩子的需要。

前者是看不見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幫助和建議,需要規則;後者是看不見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意志,需要被尊重。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這兩種狀態間遊離,又希望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又認為孩子還小,還需要家長的管教;想放手,又總不放心,其間的度,難以把握。

這也就造成了我和孩子之前的關係,總是飄忽不定,完全是由我當天的心情來決定。我覺得孩子需要自由了,當天就會對孩子把控地少一些;一旦我覺得孩子需要管教了,又會收回孩子的自主權。

“媽媽,你都不懂我”: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舉了例子,某天,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想要玩具。

如果當天我是“放任型”的,我就會同意孩子要求;若是那天我是“強制”型的,無論孩子怎麼哭求,我都不會給他買玩具。

和孩子之前的相處,如果僅僅是從家長的角度來單方面地決定,其實是一件無比可怕的事情。既讓孩子無所適從,更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穩定。

“媽媽,你都不懂我”: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情感引導式教育”,正好能解決這個困境。“情感引導的目的,是要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父母們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但也要規定限度。”

“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你應當學會換位思考。不要貿然輕視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他們對你說的話,你應該首先考慮:我的孩子在想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既要理解孩子,也要給孩子建議。

“媽媽,你都不懂我”:我們與孩子相處的質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書中給出了情感引導的具體要素:

瞭解並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牌氣,所以情感引導也要因人而異。

瞭解孩子的發育階段,以避免設定不切實際或者不適當的目標。

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達的任何情感,並把孩子最難管教的時刻看作了解他們的良好機會。

對孩子的各種情感都要表現出同情和支援。

透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亭權力”的平等關係,但同時也要設定界限。

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而不是依靠外部獎勵來糾正行為。

為孩子樹立三思而後行的良好典範。

避免否定、懷疑或者輕視孩子的情感。

透過聆聽孩子的心聲並加以複述來豐富孩子的情感詞彙量。

提前讓孩子知道應怎樣做,可以讓他們更合作。

情感引導,強調的是給孩子尊重,給孩子以選擇的機會。

只有當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包容,並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同情的時候,真正的親子關係,才能得以建立。

“倘若家長能夠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來回應孩子的痛苦、羞恥、內疚乃至憤怒等消極情緒,他們會因此學會恰當地處理這些感情,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在成年以後處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問題。”

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不僅僅決定眼下的親子關係,更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

願我們每一位家長,都能“戒煩戒躁”,成為“有溫度”、“有情感”的家長。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除。

——END——

本文由“瓔珞77”原創。我是瓔珞77,家有一男娃,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長。歡迎關注,咱們一起聊聊育兒的那些事,一起加油進步!

TAG: 孩子情感家長引導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