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早期詞論家們不能正視詞體中的豔情,其實是詩學觀念壓倒了詞學觀念的緣故,早在《詩大序》中就這樣闡述了詩歌的起源及其藝術特徵: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哇嘆之;愛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這裡,作者談到了詩歌藝術的起源,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詩歌抒情和言志相統一的情況,可同時有對“情”加以限制,要求詩歌中表達的情感合乎規範,明確要求詩歌“發乎情,止乎禮義”。由於強大的詩學觀念妨害了詞學觀念的建立,所以對於詞體中的豔情敘寫並不能得到以往詞論家們的正面接受。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但隨著詩論家們對詩歌體性特徵認識的深入,詩學觀念也逐漸從道德倫理觀念中解放出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提出了“詩緣情而績靡”這一美學命題,雖然陸機是從文體學的角度提出的,但也涉及到了對詩歌體性特徵的認識,去掉了“詩言志”政治倫理的色彩,更加重視詩人個體的情感,有著詩論家們對詩歌“緣情”特徵的普遍接受,詞論家們主張詞體言情的特徵也就是自然而然了。明代詞論家正是接過詩論家“緣情”這一觀念來建構自己的詞學思想的,周永年在《豔雪集原序》雲:“故詩餘之為物,本緣情之旨,而極績靡之變者也。”由“詩緣情”進而推及“詞緣情”,並強調“極絹靡”是其體性特徵。這就更加肯定了詞絹豔的特徵。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明詞論家們公開承認“情”的合理性,便突破了儒家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中和的情感原則,雖然明代中期士人談情,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是主張將眾人共通的情作為禮法的基礎,避免拂逆人情。“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己矣。先王制禮,皆因人情為之節文,是以行之萬世而皆準。若徒拘泥於古,不得於心而冥行焉,是乃非禮之禮,行不著而習不察者矣。後世心學不講,人失其情,難乎與之言禮!”士大夫們正視人性中慾望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導向自然人性論,而是為了避免樹立固定的禮法去約束人,但無疑起到了解放人性的作用,明代心學興起後,作為行而下的情和行而上的性、理的關係就發生了改變。指情言性的做法日漸流行。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情即性,性與情為物不二,性是情存在的狀態,明中後期士人更是對心學的性情觀加以改造發揮,強調真情、至情即可被視為性。李夢陽《論學上篇》曰:“情者,性之發也,然訓為實,何也?天下未有不實之情也,故虛假為不情。”晚明詞人錢繼章認為,情與性本不可分,關鍵在於情是否足夠真摯:“夫人苦不情至耳。有至情必有至性,謂忠臣孝子之慷慨,羈人怨女之唱切,有情與性之分,知道者不作是歧觀也。”這就進一步認為男女至情、閨房之愛的純真無偽不僅可以通向道德,而且是道德存在的依據。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情是高度道德化的產物,對於詞體中情與性之間的關係,周永年在評價葛一龍的詞作時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吾友葛震甫,挾洞庭震澤之靈秀,以遊於人間,其所為詩,業已登峰造極,可謂境兼奧曠,致合騷雅。而當其推襟送抱,候月臨花,頌酒庚色,則往往以詩外之別傳,為詞中之妙趣。試取其《豔雪集》一再歌之,奇不傷骨,靡不傷氣,而追風人麗,沿波得奇,瀟灑婉奕之情,無不備寫。蓋舉樂府方俗之詞,《玉壺》工豔之語,《香奮》纖媚之調,一一寄之於詞。而得其詞者,知其深於詩;愛其詞者,並忘其工於詩也。要而論之,真至之情,必本於性;奇逸之情,必乘於才。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周永年認為《豔雪集》用“方俗之詞”“工豔之語”“纖媚之調”備寫“瀟灑婉變”之情,而這種“婉姿之情”即豔情或男女之情,是“必本於性”的“真至之情”,和同時期的詞學家一樣,周永年認為詞體的體性特徵即擅長抒情,言情即體性。這就為詞體言情找到了合理存在的道德依據。為詞體言情體性辯護的還有陳蜒:詩之有餘,猶詩之有風也。雅則清店明堂,風則不廢村噎間巷,三百篇要以造性情而止,然則無情則性亦不見,子輿氏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是從來忠孝節義,只了當一情字耳。夫子刪詩,即今人選詩之祖。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其《風》首《關雄》也,必於竊究好述之句再四擊節,然後取為壓卷。至於未得而輾轉反側,既得而琴瑟鐘鼓,直是用情真率,可思則思,可樂則樂,文王絕不裝腔做樣,宮人因得從旁描畫,以故情為真情,而詩為真詩。餘嘗怪子既刪詩,其於風雨狂童之詠,存而不去,乃美目巧笑之什,獨削而不是今第令白頭學究、黃口書生,取巧笑美目之章,一再哦之,有不心口俱爽者,此必不情之輩,餘請不讀書,不說詩矣。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陳挺認為詞猶如《詩經》中的《風》,《詩經》是用來道性情的,情是性的表現形態,沒有情也就沒有性,情即是性,因此進而認為情“可以為善”,付忠孝節義,只了當一情宇耳”,沒有情就沒有忠義。陳挺認為孔子刪詩,把情感真摯的《關膛》放在《風》詩之首,對“風雨狂童之詠”這些真情之作保留而不刪除,聖人尚且如此,詩餘言情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更何況言情即為體性,只有懂得了惰,才懂得忠孝節義。陳挺把情和“忠孝節義”聯絡起來,為詞體言情找到了道德理論依據。

隨著心學的發展,明人更認識到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

與陳蜒的論述方式相近似,沈際飛在強調情的道德價值的同時,更指出了詞體言情在文體樣式上的優越性,沈際飛在《草堂詩餘四集》曰:非體備也,情至也。情生文,文生情,何非文情?而以參差不齊之句,寫鬱勃難狀之情,則尤至也。伎瓊玉高寒,量移有地,花錮殘醉,釋褐自天,甚而桂子荷香,流播金人,動念投鞭,一時治忽因之。甚而遠方女子讀淮海詞,亦解臉炙,繼之以死,非針石芥袖之技,何由至是?雖其鎊樓脂粉,意專閨悔,安在乎好色而不淫?而我師尼氏刪國風,逮《仲子》《狡童》之作,則不忍抹去,曰:“人之情,至男女乃極。”未有不篤於男女之情而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間反猶鍾吾情者。

TAG: 詞體言情體性詩歌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