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基金當做財富密碼

不要把基金當做財富密碼

不要把基金當做財富密碼

這是半佛仙人的第486篇原創

1

近1年半,基金突然火了,就連開車群裡的LSP都在討論基金。

前幾天,我甚至看到ikun祝賀自己偶像坤坤出道,以為蔡老師出了什麼新的專輯還是新劇,後來才發現,出道的是張坤。

易方達

張坤全球粉絲後援會在力壓一眾明星粉絲,萬眾矚目下出道,衝上熱搜,有錢果然更有戰鬥力。

追偶像花錢,追基金經理賺錢,高下立判。

張坤出道後,謝治宇、曲揚、劉彥春、朱少醒、葛蘭等明星經理也被網友挖出,大家不僅追星,甚至衍生出了根據髮際線高度同比推算對應基金經理投資價值的投資指數。

這股基金狂熱讓年輕人狂奔入場,每個人都深陷其中,因為一天一次的漲跌死去活來,每個工作日晚上12點就是賭場

開盤

之時,見證奇蹟的瞬間。

漲的時候,ikun永相隨。

跌的時候,ikun心已灰。

前幾天大跌的時候,ikun粉頭牛老師甚至問我哪個樓天台風景比較好。

這股狂熱衍生出了無數的社交梗,席捲各大社交平臺,彷彿哪個年輕人不去買一下基金就被時代拋棄了。

但瘋狂之後,是風險。

因為這批狂熱的年輕人,很多還沒吃過暴跌的毒打。

牛市之中人人都是股神,但那些熊市裡面掛掉的高手,屍骨無存。

我理解年輕人的基金狂熱,畢竟這年頭能賺錢的東西不多,而社會評判他人是否成功,是否有價值的最大標準是金錢這一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而年輕人最缺的就是錢。

講道理,剛畢業,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要是那麼容易賺到錢,996、007也不會那麼囂張造作。

一方面是一窮二白,只有年輕的年輕人,一方面是

買房

買車,戀愛結婚期待成功的無盡壓力。

期望和現實的落差,衍生出焦慮。

在這種社會群體焦慮和社交壓力的逼迫,大量的年輕人不得不超前做出選擇,不得不瘋狂的想辦法賺錢,提升自我,尋找這種焦慮下的解決方案。

在經歷“先花錢才能賺錢”的消費貸,“職場小白月入五萬不是夢”的智商付費,和“傻子都能賺錢”的幣圈之後,年輕人理性了很多,畢竟不理性的都去會所當嫩模去了。

而後,這些理性的年輕人開始尋求給自己手上本就不多的錢尋找一個安心的歸處,找到了

理財產品

身上。

畢竟都知道投資有風險,理財只要謹慎就好。

於是這種相對現實且聰明的方案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管理自身儲蓄的一個最優選擇。

相比於前幾年那種動不動就想著一夜暴富論調,當下年輕人只是理財買基金的做法已經稱得上是消費降級了。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基金理財,基金逐漸成為了一種年輕人間的潮流。

任何

金融

產品出事兒的第一步,就是成為潮流,不信大家回看過去,都不用太遠,2008,2010,2015這3波,是不是這樣。

至於

P2P

啥的,就更不用多說了。

很多年輕人狂熱追捧基金經理的背後,其實是把基金當做一個人生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他們不是真的想要買基金,他們只是在給自己的焦慮找一個宣洩口,只是想要擺脫那種焦躁不安的情緒。

並且,由於基金像賭場一樣的漲跌,以及網路對基金的鼓吹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焦慮變得急切的時候,人就會近乎瘋狂的尋求解決方案。

他們要的不再是一個理論,不再是方法論,不再是知識,而是一個簡單易行,買了就能賺的“數字”。

對了,多說一句。

你看到的這些神化的基金經理,很多時候是廣告出來的。

他們過去的業績確實牛逼,但是不代表他們將來也這麼牛逼,這個行業吃個人能力,但更吃趨勢。

基金公司不是靠為你賺錢而賺錢的。

基金公司賺錢是靠規模和管理費,規模越大,管理費越高,基金越賺錢。

只不過,基金過去的戰績越好,越容易募資收管理費而已。

而這時候,你就要警惕一些給你推薦基金的人了。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批人,打著科普的旗號給你分享各種大熱的老產品,各種頂級的基金經理,這些都屬於標準答案。

而真正的財富密碼,是給你分享完這些標準答案之後,獲取你的信任,然後給你推薦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新基金。

好基金就和好房子一樣,真正好的,都是要排隊搶的。

而那些無人問津的新的,或許會好,或許不會好,但那些推薦者一定可以從中獲益。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以我在行業的影響力,找我的這種需求排隊。

我都不需要去直接推薦,只要提到自己買了XXX就可以了,就可以賺廣告費了。

而且對方開出的價格非常驚人,只要我願意,這錢還不傷口碑。

因為你實在沒有辦法和證據說我給XXX基金打廣告了,寫個文章發個影片做分享,裡面提到自己持倉ABC,這又不犯法對吧,而且你怎麼知道我收錢了呢?

B站

或者公眾號發個內容裡面帶一帶,然後銀行賬號收款,神仙來了也查不了。

但我不願做,不為啥,我不是啥道德楷模,就是簡單的,這錢不該拿。

而且我還挺有錢的,道德標準相對高一點。

我這邊是這個情況,那些更精準的理財基金類的人,給你提到的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基金,大家自己小心吧。

華爾街

之狼就提到過經典的橋段。

給客戶先推薦藍籌獲得信任,然後有了信任,再用粉色賺錢。

這種模式能實現的現實是,大眾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結果”。

當理財變成一種焦慮的時候,大眾不會要求你傳授理財的知識,學習太久了,理論太複雜了,選擇太困難了。

他們要的就是一個數字,不要跟我說什麼理財有

風險投資

需謹慎,給我一個數字就可以了,給我一組一定會漲的數字。

要我學?那我還來看你幹嘛?

所以大家其實也不想學習,只想要基金程式碼。

所以這種模式才能誕生。

你以為自己查詢資料,仔細對比找到的數字,是自己的選擇,其實都是資本用錢種下的因果。

助長這種焦慮,哄抬這種焦慮;

誇大基金的威力,讓基金看似萬能;

講那些過去8年10年篩選出的十來個基金經理,然後兜售私貨。

另外說句真的,當年華夏

王亞偉

和中郵任澤松,哪個不是從資料上無敵的存在,現在何在?

曹名長價值一哥15年,去年不還是滑鐵盧一日被贖回破紀錄?

金融行業

的過去不代表未來,是血的教訓。

基金理財原本是一個相對理性的理財產品,甚至可以說在眾多理財產品中具有相當的優越性。

只要你不著急,基金確實是好東西。

這裡的不著急,就是4條,我都說爛說煩了的東西。

1。不要用自己過日子的錢買,而是用丟了也不心疼的錢。

2。買了之後就忘了,設定一個自動

定投

,3年後再看,別天天看,你一定受不了。

3。少看各類資訊,你看了你就受不了,買基金會上癮,但基金不是萬能的解藥。

4。別看著什麼僅僅一年漲多少,實際上能從年頭拿到年尾的人鳳毛麟角,別像炒股一樣高頻操作,基金公司可喜歡你們這種送錢的人了。

至於什麼篩選標準之類的,網上都說爛了,你看得懂那些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你就買你喜歡的。

你看不懂,你就找從業8年以上跨越牛熊的那幾十個,看面相,看著順眼的買就行。

關鍵在於用不著急的錢,做長期的,不著急的投資。

如果你說秘訣,這就是我的秘訣。

用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捷徑。

當然,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你。

人只要能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就好了。

春節假期市場是否有新動向?新春開戶不打烊,四重福利等你來,開啟牛年行情>>

TAG: 基金年輕人賺錢焦慮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