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將相中,最相合的應該就是張儀與司馬錯了

歷史成語中,有一條叫做“負荊請罪”,講的是趙國的廉頗與藺相如。藺相如出身不如廉頗,但是在趙國卻能夠居相國職位,這讓廉頗很不滿,於是在很多場合都會找藺相如的麻煩,但是藺相如就是避而不見,用這種當時來告訴廉頗“將相和”和國家興的關係,於是才有了著名的“負荊請罪”。對於“將相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所有諸侯國君主都非常在意這件事情,因為權力的劃分中,上將軍主軍事,相國管政事,兩相宜則國興,互不容則國弱。但同時又因為君主對於權力的忌憚,不希望將相太和,架空君主,所以將相一直都是相對鼎立的關係。在秦國多年的權力場上也是一樣,而較為一致的應該就是張儀與司馬錯了。

秦國的將相中,最相合的應該就是張儀與司馬錯了

張儀是秦國的相國,其主要職責是外交,內政也會監管,但這不是張儀的主要任務,所以在秦國的職權上,張儀雖然擁有極大的權力,在縱橫捭闔的戰國時期可以調動秦國的很大一部分資源,或是分化諸侯,或是主導聯盟,張儀在秦國的作用可以說都是凌駕于軍事之上。這也應該是張儀與秦惠文王商定秦國基本國策的時候已經定下來的,外交手段為先,軍事力量兜底,能夠使用遊說、分化等手段的時候就儘量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輕易開戰。當然,依託於秦國強大的戰力,一旦沒有溝通到位,就是刀兵相見,秦國也能夠有很足的底氣。這就要求張儀在軍事上的不貪念。

秦國的將相中,最相合的應該就是張儀與司馬錯了

每一個諸侯君主都會忌諱自己權力的削弱,特別是被權貴架空,春秋戰國歷來如此,就比如在晉國時期的“曲沃代翼”就是小宗做大取代大宗,所以諸侯君主輕易不會把將相的權力交給一個人。好在張儀對於軍權不太在意,或者是因為有了另外一個人,才形成了張儀外交上的成功,這個人就是司馬錯。

秦國的將相中,最相合的應該就是張儀與司馬錯了

司馬錯是秦國秦惠文王時期的上將軍,而司馬錯對秦國最大的貢獻就是頂住了張儀的壓力,取得了巴蜀兩國。當時的張儀威風八面,已經破掉了秦國最為頭疼的六國合縱,風光無兩,在面對進一步的秦國戰略的時候,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策略——攻韓國,大出東方。張儀的策略當時也是非常正確的,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渲染秦國的威勢,震懾其他諸侯國。在這樣的極大誘惑的情況下,司馬錯頂住壓力,開闢出另外一條思路——在不引起其他諸侯國的牴觸的情況下,先擴充自己的地盤與糧倉,於是才有了後來的攻滅巴蜀,也才有了後來的秦國大糧倉,也正是在有了這樣的基礎條件下,秦國後來的繼任者才能夠揮灑自如,輕易的展開與其他諸侯國的爭奪戰。

不過,就算是在這樣最高戰略層次的爭鬥中,張儀與司馬錯也沒有那種個人的生死對抗,也只是激烈的朝堂爭辯,而後商討好對策再依計行事。在整個張儀的對外戰略中,司馬錯也是張儀最為堅實的支撐力量——弱國無外交,依靠軍事力量強大的秦國,張儀也才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優勢,在諸侯之間遊刃有餘。

TAG: 張儀秦國司馬錯藺相如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