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生活中,非常多的人存在腰背部疼痛,而在這些人中,以IT、金融、學生為職業的人更容易出現久坐後的腰背部疼痛,他們在接受一些按摩或者正骨治療後症狀減輕,過不了多久又會感覺症狀反覆,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沒有找對影響真正腰背痛的原因。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就需要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去分析這個問題了。

一:醫生為何建議不要久坐?

腰痛患者去醫院就診時,往往會收到醫生這樣的建議:不管哪個姿勢,都不要維持45分鐘以上。一到45分鐘,就要起來運動一下,換個姿勢。難道醫生的意思是讓我當我睡著時也要訂好幾個45分鐘的鬧鈴,到時間就起來“姿勢不對,起來重睡”。仔細想想,這個建議毫無建設性嘛。人一坐一躺就是好久,怎麼可能一會起來一下。但是從它損傷的原因來看,這個還是我們應該遵守的,不管是對於那些疼痛患者還是我們這些正常人。

人體是一個整體,由骨骼、關節和軟組織所組成。而我們現在研究最多的是軟組織,無論是韌帶、滑囊、肌肉還是筋膜。肌肉為何能工作,原因是因為它有著神經的支配和血管的供養。因此,無論是神經還是血管受損,都會使肌肉出現問題。

肌肉的收縮方式包括3種:等長收縮、向心收縮、離心收縮。等長收縮是指肌肉長度不變的收縮,被我們稱為靜態運動;而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是肌肉長度變短或變長的收縮,被我們稱為動態運動。

那我們是靜態運動時累還是動態運動時累呢?很多人會認為是動態運動,因為動態運動是一直活動的,改變的,而靜態運動則不是。其實不然。

靜態運動時,肌肉內壓力增高、血管受壓、肌肉血供減少,這種作用與收縮的力量成一定比例。當外力達最大收縮力的60%時,血流完全停止,肌肉將無法獲取血液中的氧氣或營養物質,因而消耗儲存的能量。此外,代謝產物堆積,肌肉疲勞,從而產生急性疼痛。當靜態運動幅度達到最大自主收縮程度的15%—20%時,肌肉血供正常。靜態運動幅度超過最大自主收縮程度的50%時,肌肉收縮最多僅能持續1分鐘,而小於20%時,可以持續更長時間。工作中常常需要肌肉靜態運動,而這明顯是不能持續和有害的。

而在動態運動時,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和鬆弛,肌肉收縮時排出血液,鬆弛時允許新鮮血液進入肌肉內。動態運動可促進血液迴圈,其接受的血液是靜態運動時的20倍。動態運動時,肌肉營養及氧供豐富,因而能量充足、代謝物也能迅速排出。因此,只要節奏合適,動態運動可持續很長時間而不出現疲勞。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手抱著箱子不動時,時間短的話感覺還好,時間長的話肩膀就會慢慢發酸,累。這就跟我們的肌肉發生靜態運動有關,血流不能供應而且我們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而我們跑步和走路卻可以堅持很久很久,這就是動態運動。而我們的身體的慢性損傷一般發生在靜態運動中,不知不覺,累計到一定程度就表現出症狀了。

如果我們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肌肉多是靜態運動方式,時間一久,就會發生損傷。而對於已經受損的肌肉來說,所能維持的時間更短。而且成年人的軟組織改變與環境有關,肌肉的靜息長度可以變化,變成肌肉經常活動或靜息時的長度,就形成了肌肉的蠕變,會使我們的肌肉損傷加劇。這也就是我們不能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的原因。

二:疼痛部位就是疾病的根源嗎?

人們在靜態姿勢下的疼痛往往跟姿勢或體態有關,我們就有一個形容姿勢的專有名詞—姿勢綜合徵。

在醫學裡,布魯格有個經典的圖來描述人在坐位時的骨盆和周圍脊柱位置變化,比如坐姿為骨盆後傾時,人就要腰椎彎曲向前,繼而引起腰曲變直而人體前傾導致胸椎後凸增加,這就是在伏案工作中整個脊柱變化的情況,當然常見的骨盆後傾的患者也會存在腰曲變直和上胸段的後凸增大情況。當長時間保持在骨盆後傾的狀態時,使骨盆後傾的臀部肌肉就會變得緊張(在這裡面短外旋肌表現的尤為顯著),髖關節的靈活性就會明顯降低。

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而當所有的胸椎、腰椎、頸椎都處於屈曲狀態時,就會造成後側豎脊肌、斜方肌等肌肉的拉長;這時候人還會形成圓肩駝背頭前移的體態,也就造成了我們姿勢的慢慢改變。而在正常人中,一般被拉長到極限位置(專有名詞叫做終末活動範圍)後才會出現疼痛,而在正常活動範圍內不會疼痛,所以骨盆後傾、駝背越厲害,軀幹部的肌肉就被拉長的越厲害,最後導致了腰背部的疼痛。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屈曲手指為例,來解釋肌肉被拉長後更容易疼痛。

當正常手指末節被過度背伸達到一定程度後,異常的壓力負荷加在正常的結構上,會產生不適。這種情況長時間反覆就會產生症狀。那如果想要解除這種疼痛的症狀,我們應該是鬆解後側緊張的肌肉,而不是放鬆疼痛本身。

同樣的來說也發生在我們最常做的生活姿勢,下圖這種坐姿是非常舒服的懶散坐姿,可時間久後,也是對後側肌肉的牽拉,後背部慢慢形成各種各樣的疼痛。而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則可能是前側肌肉的過度緊張,比如說屈髖肌髂腰肌緊張、胸大肌、胸小肌、緊張等,均會造成後背部的疼痛。所以對於這種病人過多的後背部疼痛區域的放鬆最後會使疼痛越來越加重,原因是忽略了前側肌肉過緊而導致的姿勢變化。

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三:從彎腰講述髖關節對腰的影響

是不是隻有前側的肌肉緊張才會導致久坐腰痛呢?其實我們發現在很多久坐腰痛的人中,他們都存在著彎腰活動不足的情況,即向前彎腰時,手掌無法完全碰至地面。正常情況下很多人都能用手掌碰至地面,而如果我告訴你們腰椎正常彎曲的角度只有40度時你們一定不信。下面就慢慢講這個問題。

在彎腰過程中,彎的度數絕對不止40度,很多人都能彎成110度甚至更多,那腰椎的其它活動來源於哪裡呢?

這就要說到我們所說的腰椎骨盆節律了,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我們所說的彎腰其實是屬於屈髖的過程,彎腰幅度越大,可能就需要你的髖關節活動越多。在正常的110度彎腰過程中,40度的是腰椎的活動,剩餘的70度則是需要髖關節的活動。所以在正常的彎腰中,是需要髖關節和腰椎共同協作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腰椎骨盆節律:110度的彎腰活動過程中,腰椎屈曲40度,髖關節屈曲70度。

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那生活中會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和習慣,導致髖關節活動度降低,這樣就會導致彎腰過程中腰椎的過度的活動,腰椎發生損傷。

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上圖是常見的彎腰的三種方式,第一種是正常人的彎腰, 腰椎和骨盆都能正常運動,即髖關節能正常屈曲;第二種是在骨盆活動受限下單純腰椎的屈曲,會發現活動度會低很多;第三種則是腰椎活動受限,髖關節的獨立活動。

如果發生二圖的彎腰方式,大多數人都會表現出很低的屈曲活動度,或稍微一彎腰就出現腰部的疼痛,其實根本原因則是髖關節活動的受限。所以,髖關節的靈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們完成正常彎腰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當我們處於骨盆後傾的姿勢時,臀部肌肉是過度緊張的,則會使髖關節變的僵硬,限制髖關節的一些活動。那還得講一下髖關節為什麼容易僵硬。

我們有個非常重要的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關係圖,這個理論認為呢,人生下來時,每個關節都有著不同的性質。比如說,踝關節,本身被賦予靈活性(需要做背屈、蹠屈、內翻、外翻),膝關節是穩定性(伸展和屈曲),髖關節是靈活性(外展、內收、前屈、後伸、外旋、內旋),而骶髂關節和腰椎則是穩定性(微動關節)。胸椎靈活(軀幹旋轉主要關節),下頸段穩定,上頸段靈活。這些關節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是當髖關節靈活性降低後,腰椎和胸椎都要增加其靈活性來代償髖關節喪失的靈活性,所以腰椎就容易損傷了,腰椎損傷後,胸椎和頸椎也會慢慢出現問題。如果我們由於長期的骨盆後傾的姿勢導致臀部的肌肉短縮而影響髖關節的靈活性時,其它的腰椎和胸椎節段就會不斷的代償,進而出現腰部疼痛、胸椎疼痛和頸椎疼痛,其實這在整個肌肉失衡的過程中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千萬也不能忽略。

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所以,當一個患者來主訴長時間久坐後導致的腰背部疼痛,這時候只是處理區域性疼痛往往很難有很好的效果,更應該做的是前側肌肉的鬆解以及髖關節靈活性、胸椎靈活性的增強,這樣才能減少人體上的過多代償,從而有效的治療疼痛。

文章的結尾跟大家分享一個鍛鍊髖關節靈活性的動作,這個動作在鍛鍊髖關節靈活性中有著非常好的效果,而且能避免膝關節的過度代償。

即臉對著牆做下蹲動作,動作要領是腳尖觸碰牆面,雙腳與雙肩同寬,雙手上舉,下蹲。下蹲過程中,膝關節不能觸碰牆面。膝關節只能正向前方,不能斜向。很多腰痛和久坐人群不能很好完成下蹲,會出現重心後移,重心不穩等情況,只要在正確的鍛鍊一定次數後,會發現患者髖關節靈活度得到了極高的改善。

醫生建議不要久坐?為什麼?

所以,如果我們由於長期的骨盆後傾的姿勢導致臀部的肌肉短縮而影響

髖關節的靈活性

時,其它的腰椎和胸椎節段就會不斷的代償,進而出現腰部疼痛、胸椎疼痛和頸椎疼痛,其實髖關節靈活性的喪失在整個肌肉失衡的過程中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千萬也不能忽略。

TAG: 髖關節肌肉腰椎疼痛彎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