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文中含手術標本展示,請謹慎點選閱讀)

手術病例分享: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某A,女性,57歲,其於12年前曾因“子宮內膜癌”行手術治療,此後每年均規律體檢覆查,前段時間複查時發現右肺實性結節,報告示“右肺中葉胸膜下類結節灶,較前新見,轉移可能,建議隨訪複查”。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樣的病例怎麼來進行臨床決策與考慮。

圖片展示: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病灶出現,邊緣稍偏糊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病灶有胸膜牽拉,但力度弱(藍色箭頭);輪廓較清(紅色箭頭);邊緣有少許模糊磨玻璃影(綠色箭頭);有血管走向病灶,但感覺沒有進入似的(桔色箭頭)。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病灶密度稍不均,與胸膜有關係,但牽拉力不太明顯(藍色箭頭),病灶邊緣較為光滑(紅色箭頭)。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病灶有磨玻璃成分(綠色箭頭);表面比較平直,沒有膨脹性(磚色箭頭);有血管走向病灶(桔色箭頭)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病灶有胸膜牽拉,力弱(藍色箭頭);邊緣相對平直(磚色箭頭);有血管進入(桔色箭頭);整體看內部的密度感覺略低於周圍(黃色箭頭)。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胸膜牽拉處似乎更像毛刺(藍色箭頭),而且這毛刺顯得不銳利;邊緣相對平直(磚色箭頭)。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微血管進入(桔色箭頭),有毛刺徵(紫色箭頭),但毛刺略糊,不是銳利的感覺。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靠胸壁側線條狀的不太像血管,而是纖維條索樣的更符合。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藍色箭頭所指確實是纖維條索的感覺,綠色箭頭示邊緣略偏模糊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2021年9月時此處沒有異常

影像印象:

右中葉這個病灶,雖然有毛刺、血管徵、胸膜牽拉等偏向惡性的徵象,但卻邊緣相對平直、邊上有條索狀、密度不均而灶內中間的密度偏低,一年前此處沒有異常病灶。總體上感覺更符合良性結節,惡性雖不能除外,但可能性小些。

病灶性質可能性分析:

1、良性肉芽腫性炎或慢性炎:這個最為符合,從影像特徵上,從發生發展的病史上來講,肉芽腫性炎都能解釋得通。我與家屬溝通時是說,此機率為6-7成;

2、原發性早期肺癌:這種可能性小些,因為影像上看缺乏膨脹性,毛刺不太銳利,有的邊過於光滑。而且一年前沒有的,真惡性,則是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那樣的話,應該密度更高,收縮力更強,惡性特徵更典型些。所以此種機率約2-3成許;

3、子宮內膜癌轉移:由於前次腫瘤手術後已經12年,隨訪複查均正常,現在肺內出現轉移,似乎不太能夠解釋。而且轉移瘤一般多發,圓形或類圓形實性,有時也可囊腔樣結構。但畢竟有惡性腫瘤的病史,這種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機率應該小於10%。

是否需手術干預的利弊分析:

1、如果不手術:需要PET-CT檢查或穿刺活檢,但穿刺一是病灶較小,二是穿了是炎性,仍不能除外腫瘤;是惡性仍要手術,個人不太推薦,這麼周圍的部分,還不如直接單孔胸腔鏡下切除更乾脆、方便、簡單。而且因為病灶實性,又有腫瘤病史,需不斷隨訪複查,也承受較大的思想壓力;

2、如果手術:假定最後結果是良性的肉芽腫性炎,手術去除病灶,解除思想壓力,不必定期複查動態對比,兼具診斷與治療雙重作用;假定最後是原發早期肺癌,手術干預是最好的治療手段;假定最後是子宮內膜癌轉移,孤立性的轉移灶,如此優勢,方便區域性切除的部位,手術同樣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選擇,而且能明確診斷,並指導後續全身性的綜合治療。我的想法是不論最後是什麼,手術都是利大於弊。

3、手術創傷的考慮:如果術中病理是良性或轉移性,均楔形切除就夠,手術時間5分鐘(胸內操作時間),切口2-3釐米,不需要放置胸管,術後1-2天即可出院,住院費用在2萬左右,對肺功能幾乎沒什麼明顯影響;如果是原發早期肺癌,需要肺葉切除並清掃淋巴結,那也是最佳的治療方案,微創單孔切除,恢復也快,風險也小。

最後結果:

經過與患者本人以及家屬的充分溝通,同意手術治療。手術組經過術前準備,為其進行“單孔胸腔鏡下右肺楔形切除(視術中情況可能升級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術中發現病灶處胸膜皺縮非常明顯。術前覺得6-7成是肉芽腫性炎,術中覺得幾乎可肯定是惡性的,就如下圖這樣的表現: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表面皺縮如此明顯,說明病灶質硬,收縮力並不弱而是強的。所以術中我覺得9成以上惡性的,早期肺癌,原發的。但剖開標本後,又再次顛覆我的想法了,因為它是如下面這樣的: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切面灰白,感覺比較溼潤,關鍵是灶內黃色箭頭所指處有乾酪樣物質(乾酪樣壞死),這一般就是肉芽腫性炎,也與術前影像上病灶中間的密度感覺偏低些是符合的。最後病理報告如下: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後續問題:

術前某A做了頭顱MRI平掃,有下面的結論: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左側枕葉小結節狀異常訊號影,轉移待排,建議增強MRI進一步檢查。其實回頭來看,如果肺內病灶是轉移性的,那麼頭顱內的異常訊號也真要同樣考慮轉移性的可能性大;而現在肺內是肉芽腫性炎,那麼顱內病灶也不太可能是轉移瘤。肺葉病灶的明確診斷,也有助於顱內病灶的定性的。當然增強做下也是可以的。

感悟:

1、有腫瘤病史者,肺內新發現病灶,是否要考慮為轉移一是要與病史長短相結合;二是與病灶影像特徵相結合;三是有否多發病灶相結合。綜合來評估考慮;

2、肺結節是否要干預,我一直強調的是以風險大小來考慮,而不要過於糾結最後病灶結果。如此例,雖然術前考慮良性可能性更大,但一旦落在可能性較小的惡性範疇內,隨訪顯然是要延誤病情的,而即使良性,單孔楔切的創傷,同時去除了病灶,也是利大於弊的;

3、病理為王永遠是王道。此例術前考慮良性可能性大,術中見到病灶的樣子後考慮惡性可能性大,剖開後又考慮良性可能性大。說明良惡性即使肉眼直接觀察也是難以認定的,有一定風險的或可能存在較大風險的結節,取得病理結果才是最佳的。

子宮內膜癌術後已經12年了,發現右肺結節,轉移了?該不該手術?

(此處已新增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TAG: 病灶箭頭手術惡性性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