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宰相劉羅鍋》,讓我們誤解了真實的劉墉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我國播出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不僅引起了全國反腐的大討論轟動一時,而且李保田扮演的劉羅鍋,剛正清廉幽默詼諧的形象,更是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電視劇的創作與演繹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卻掩蓋了歷史的真像。等我們撥開層層迷霧就會發現,這位著名的宰相劉羅鍋,他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

一部《宰相劉羅鍋》,讓我們誤解了真實的劉墉

既然有宰相劉羅鍋的說法,那劉墉為什麼不是宰相呢?這我們就要從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說起,明朝以前歷代都有宰相輔佐皇帝處理軍機大事,只是稱位稍有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由於疑心太重,為了防止高官重臣奪權謀反,便下令廢除宰相一職。自此明朝設立內閣,稱為內閣大學士,由皇帝欽定,協助處理國家大事,這種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

一部《宰相劉羅鍋》,讓我們誤解了真實的劉墉

清雍正八年取消內閣,建立軍機處,而皇帝之下統管政事的最高官員便是大學士,之後的軍機大臣和總理大臣,都是和大學士一樣的職權。雖說此時的大學士的權利與前朝宰相相差甚遠,但是仍然擁有天子之下眾臣之上的顯赫地位。史籍中有記載,劉墉在乾隆五十年,由吏部尚書授協辦大學士,到嘉慶二年,得授體仁閣大學士。於是電視劇在需要突出主角的情況之下,便以宰相稱之。

一部《宰相劉羅鍋》,讓我們誤解了真實的劉墉

至於說劉墉是羅鍋,那更是笑談,電視劇中弓腰駝背的劉墉,因一句戲言而來,增添了幽默詼諧的影視效果。然而我們稍微留意一下清朝取士選官的標準,我們就能知道,科甲出身的劉墉不可能是羅鍋。錄取官員的條件身為首,可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形體,為官者必須五官端正身無殘疾以示官威,畢竟在封建社會有礙觀瞻也是一件避之則吉的大事。雖說是笑談,但劉羅鍋的說法並不是沒有根據的,據史書記載,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坨子,但那是因為劉墉當時已經是八十歲的老頭,弓腰駝背也是正常現象,而不是羅鍋這樣的形體殘疾。

一部《宰相劉羅鍋》,讓我們誤解了真實的劉墉

劉墉這一生雖然沒有宰相之名,卻曾履宰相之職,剛正清廉之虞不乏圓滑機變之態,盡顯封建王朝一代官家為官處事之道,而羅鍋之名對他更多的是讚譽而非貶低。

TAG: 宰相劉墉劉羅鍋羅鍋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