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能否食用野生菌?

野生菌作為雲南省的獨具特色美食之一,它的美味總讓人們垂涎欲滴、回味無窮。正是因為它獨特的魅力,使得很多人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風險去品味去食用,這樣食用毒菌子的機率就非常高。尤其這段漫長的雨季時間裡,正是山林中的各種菌子生長和人們食用的好時節,可也是菌子中毒最集中的時期。我院的肝二科每天都有因菌子中毒引發的肝損傷而入住的病人。那麼,食用菌子怎麼會引起肝損傷呢?

從宏觀上看,我們似乎也可以把菌子性肝損傷解釋得清清楚楚。因為食用毒菌子後,它的毒蕈生物鹼就會在體內迅速發酵產生神經毒性、胃腸毒性和溶血毒性等作用,作為體內的主要代謝、解毒器官—肝臟,其代謝毒物、消除毒物的作用是責無旁貸的。這樣就就進一步地加重了肝臟的代謝負擔和中毒作用。更何況對於肝功能本來就存在問題的人群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很多肝病患者由於按捺不住菌子的美味結果加重了肝衰竭甚至犧牲了自己可貴的生命。這與漫長而又美好人生的來說是一筆多麼不划算的嘗試啊!

但從微觀上看,菌子引發的肝損傷是要從菌子在機體的微代謝與人體的相互作用說起的。首先說說含環肽類毒素的毒菌吧:含有環肽類毒素的毒菌子主要包括毒傘肽和毒肽,含有此兩種毒素的蘑菇包括:毒傘屬、絲膜菌屬和環杯屬等。其中,毒傘肽是雙環八肽,分子量大約在900Dolt,其毒性是毒肽的10~20倍。此類毒素性質穩定,耐高溫和乾燥,一般加熱不能破壞。據報道,含有環肽毒素的毒傘肽的毒蕈中毒,佔整個毒蕈中毒發病率的90%。因此,它在人體中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主要透過抑制RNA聚合酶Ⅱ和DNA轉錄,導致細胞合成停止和細胞死亡。主要作用靶器官是胃腸道黏膜,肝實質細胞和腎小管,並可引起嚴重膽汁淤積,造成膽汁淤積的原因主要是毒素作用在細胞膜及相關的細胞骨架上,最終引起細胞膜功能的改變並引起包括多種耐藥蛋白2和P糖蛋白等一系列具有膽汁成分轉運功能的分子減少或消失,導致膽鹽非依賴性膽汁流的主要驅動力下降,引起膽汁淤積性肝損傷或肝衰竭。

其次再談談含甲基肼化合物的毒菌屬:含有此種毒素的菌類主要有鹿花菌屬以及被汙染的菌屬。該毒素在高溫、乾燥時可部分滅活,化學結構是mfh和mmh甲基肼化合物。mmh結構和異煙肼很像,在體內可以和維生素B6起反應生成腙,後者可導致穀氨酸脫羧酶降低活性,減少γ-氨基丁酸的形成。mfh可導致肝壞死和細胞色素P-450的活性下降。一旦細胞色素P-450肝藥酶活性下降,肝臟的代謝消除功能下降將會加重肝衰竭的程序。

既然,野生菌對肝臟有著如此的重創,那麼是否就要停止對美味的追求和探索呢?事實上也並非如此。畢竟菌子的強大的營養價值是其他食物無法替代的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食用菌子時需要格外的慎重和小心。特別對於肝病的患者來說,為了避免加重肝臟的負擔應儘可能地不食或少食。為了避免菌子與酒精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毒性蓄積作用,食用菌子時應避免飲酒及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等。

毒蕈中毒在世界有野生蘑菇生長的地方都有發生,由於其存在潛伏期且症狀不典型,易誤診。故對有進食野蘑菇病史的患者,特別合併有肝病的更應考慮有否毒蕈中毒的可能性。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物,因此,避免毒蕈中毒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免食用不明毒性、未經檢驗合格的蘑菇。最後奉勸各位菌迷們:生命誠可貴,且食且珍惜!#藥事健康超能團##健康守護者#

TAG: 菌子毒蕈中毒毒菌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