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上大運河,京城有飯吃

這條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天下局勢。

唐朝定都長安,但僅靠關中平原產出的糧食已無法滿足長安及周邊地區的生活需要。正是依靠大運河從南方調運的糧食和物資,才能維持長安的各項開支。

唐朝初年,每年由大運河運輸的糧食只有20萬石,到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糧食運輸達到每年700萬石。

安史之亂,河北,山東節度使割據一方,不向朝廷繳納稅款,但還能支撐150年之久,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大運河的運輸,把南方地區的糧食,物資運到長安,維持朝廷的運轉。

北宋建立後,與大運河的關係更加密切,不僅運輸糧食物資,還透過大運河加強國防力量。對抗遼,西夏,金。

北宋每年向邊境運送大量物資,很大一部分依賴大運河來完成運輸任務。南宋把首都設立在大運河邊上的臨安,是為了方便運輸。由於北方領土被佔領,即使大運河只剩下一段,對於南宋也是至關重要,但經濟作用大打折扣。

大運河的作用體現在溝通不同維度的地區,促進了 南北商品的交換,由於北方淪陷,已無法南北互通有無,如果只運輸糧食,就沒有太多油水了。

元朝建立後,中國南北再次統一,整個運河納入新王朝的版圖中,但都城建在哪裡合適呢?經過多方考慮,把都城建在大運河最北端的大都,也就是北京。

一方面依靠運河之力,可以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物資調入京城,另一方面,加強對蒙古高原的控制。

既然物資調往北京,就沒有必要去開封,不如直接北上,距離更近。於是忽必烈當政期間,修建一條南北走向的運河。

公元1289年,元朝開鑿會通河,北通衛河,南接泗水,黃河。自此,改變了淮河以北大運河的格局和走向。大運河不再流經洛陽,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被廢棄。大運河形成南北直行的走向,縮短航程千餘里。公元1293年,溝通北京城內與城東通州的通惠河建成,來自南方的漕糧可直接抵達城內的積水潭,槽船可以從江南直接到達元大都,變成了京杭大運河 。

之後元,明,清將北京作為都城,雖然與經濟重心江南地區相距較遠,卻依然把整個國家牢牢掌控,全靠大運河一端連線都城,一段連線經濟中心。

京杭大運河不僅僅是王朝一條運輸糧食的食道,更是王朝的堅強脊柱,撐起了中華王朝的龐大身軀。

傍上大運河,京城有飯吃

傍上大運河,京城有飯吃

傍上大運河,京城有飯吃

TAG: 大運河運輸糧食物資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