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談養生

處暑時節談養生

處暑

伏天結束了!天空也那麼讓人胸襟舒爽,“處暑”節氣,意味著盛夏光陰的結束,“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

古人云有“處暑寒來”的一說,正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工作,所以養生保健應養肺滋陰和祛暑化溼並重。

雖然氣溫逐漸下降,但仍不宜過早新增衣物,體溫在入秋時過高不利於保斂陽氣。加上白天溫度依然比較高,因此只需在清涼的早晚新增衣物以防著涼即可。

處暑時節談養生

我國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處暑之際,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但是此時氣溫依舊較高,早晚雖逐漸涼爽,但天氣依舊很是乾燥。此時暑熱比較容易耗費人體津液,因此在飲食上要選用一些生津止渴、滋陰潤燥的食材。

秋季裡有一個著名的養陰法則,叫“少辛增酸”。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望梅止渴”的故事說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強的滋陰效果,甚至還沒吃到嘴裡,潤燥的效果就已經出來了。所以處暑時節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少辛”是因為味辛的東西具有發散的作用,會導致人體出汗,隨後身體變涼了,所以處暑後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處暑時節,很容易出現口乾、鼻幹、乾咳、痰少、便秘,面板皺紋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肺燥津虧之象。必須“燥則潤之”。梨和百合是最好的食材。梨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百合有“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之效。

處暑時節談養生

宿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進入秋季養生,首先調整的就是睡眠時間:

晝夜陰陽消長決定人體寤寐。秋季養生之所以強調保證睡眠時間,是因為睡眠有很好的養生作用。馬王堆出土的《十問》醫書中說:“夫臥非徒生民之事也,舉鳧、雁、粛霜(鷫鸘)、蛇檀(鱔)、魚鱉、耎(蠕)動之徒,胥(須)食而生者,胥臥而成也……。故一昔(夕)不臥,百日不復”,可見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離不開睡眠。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起居應當早睡早起,保養秋收之氣。根據陽氣收斂的特點,在起居方面氣候由熱轉涼,注意及時增添衣物 。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就是大概晚上9、10點就可以入睡了,以順應陰精之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就是大概早上6、7點起床,以順應陽氣舒展,使肺氣得舒。在這裡要特別提醒老年朋友,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具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這是符合養生學的觀點的。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侯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

處暑時節談養生

處暑時節,秋分漸涼,早晚時分已是涼意習習,更不要說深夜黎明瞭,那時候的涼風如果侵體,很容易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病;還可能導致腹瀉、胃炎和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這時候睡覺時,最好不要再開空調、風扇,也不要在窗戶底下睡覺,以免邪氣入侵。

調節情志,防止“悲秋”,是夏秋交替時老年保健的重要內容。立秋後,白天變短,常會有陰雨天氣,使人的情緒鬱悶,尤其是那些空巢老人,更易傷感。應多參加社交活動和體育鍛煉,心情舒暢是保健的好方法。常去戶外舒展筋骨,登高賞景也可使人心曠神怡,太極拳、氣功是傳統的保健專案。運動不宜太過,儘量選擇運動量較小的活動,避免大量出汗,以傷陽氣,如明?高濂著《遵生八箋》中的坐功:每日寅時(凌晨3-5點),正坐,向左右轉頭,兩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吞嚥津液。也可多做廣播體操,打太極拳、散步等。

處暑時節談養生

處暑時節談養生

THE END

北京康復醫院 中醫康復中心

蘇瑩

TAG: 處暑養生陽氣睡眠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