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後,寒從腳下起!提醒中老年朋友:起居要調整、最好喝2粥

秋分為陽曆9月22日,23日或24日處於黃經180°。此時,太陽又直射赤道上,即在黃赤道相交點上,晝夜平分,故稱秋分。

秋分三候為:“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古人認為雷聲是因為陽氣盛而發,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秋分後,寒從腳下起!提醒中老年朋友:起居要調整、最好喝2粥

秋季應該如何養生呢?養生要領先記住!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

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

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收斂神氣,避肅殺之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機,如登山、慢跑等。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也是以陰陽平衡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因秋屬肺金,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面板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

秋分後,寒從腳下起!提醒中老年朋友:起居要調整、最好喝2粥

具體應該怎麼吃呢?節令養生食譜來啦!

1、六神粥

製作原料:蓮肉30克,芡實10克,茯苓10克,薏米20克,山藥30克,糯米50克,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將上述六味加水同煮成粥,加入適量白糖,即可。

適宜人群:適於脾虛之納呆、食滯、四肢困重、慢性腹瀉、帶下、遺精、遺尿及各種虛損者。

山藥其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功能益氣養血、補肺脾腎。蓮肉,不但可治療心、脾、腎虛引起的多種證候,還可補五臟及十二經脈氣血,為體弱之人常食之佳品。茯苓,利小便又可以行溼。薏米微寒能清熱,味甘淡能利溼,又可健脾,為清補之品,補而不膩。

本粥既可補益,又可化溼。

2、補虛正氣粥

製作原料:炙黃芪30~50克,黨參30克(或人參3~6克),粳米100~150克,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先將炙黃芪與黨參(或人參)加水煎,先用武火,煮開後改用文火煎一小時左右,去渣留汁,加入粳米煮成粥,再入適量白糖,即可食用。

適宜人群:適用於脾氣虛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水腫,中氣下陷之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氣虛不足之瘡瘍內陷、久潰不斂或膿成不潰,氣不攝血引起的便血、崩漏等,以及肺氣虛之呼吸短促、咳喘、言語無力、聲音低弱者。

禁忌:陰虛火旺、表實邪盛及瘡瘍初起者忌用。胃熱、溼熱者慎食用。

黨參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根,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其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之功。若用人參,其補氣之力更強,正所謂“大補元氣”。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莢黃芪和

蒙古黃芪的根。其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既能昇陽舉陷、固表止汗,又能利水消腫、託毒生肌,為補氣昇陽之要藥,表虛證者尤宜。本粥中芪、參同用,長於補脾氣、肺氣,順應季節來食養。

秋分後,寒從腳下起!提醒中老年朋友:起居要調整、最好喝2粥

另外,中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

《素問·五藏生成》中言:“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當今,肺為嬌髒,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苦燥。

我是中醫王成立,一個每天堅持分享中醫養生知識的醫學生,行醫這麼多年,看了太多的人間疾苦,只希望盡我的綿薄之力,讓百姓遠離疾病困擾。

如果我的分享你覺得還可以,請收藏!如果你正在被疾病困擾,也可以多跟我聊聊,說不定下一秒,我就成了你的健康守護者。

TAG: 30黃芪養生秋季黨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