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外科感染

全身性外科感染

一、定義

1、全身性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人體血液迴圈,並在體內生長繁殖或產生毒素而引起的嚴重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狀;

2、全身性外科感染主要包括膿毒症和菌血症;

3、膿毒症是指因致病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應,體溫、迴圈、呼吸、神志有明顯的改變者;

4、細菌侵入血液迴圈,血培養檢出病原菌者,稱為菌血症。

二、病因

1、全身性外科感染常繼發於嚴重創傷後的感染或各種化膿性感染,如大面積燒傷創面感染、開放性骨折合併感染、急性瀰漫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絞窄性腸梗阻等。

2、感染的發生 與致病菌數量多、毒力強和(或)機體抗感染能力低下有關。

常見的致病菌包括:

(1)、革蘭氏陰性桿菌:

最常見

,主要有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等;

(2)、革蘭氏陽性球菌:常見的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等;

(3)、無芽胞厭氧菌:常見的有擬桿菌,梭狀桿菌、厭氧葡萄球菌和厭氧鏈球菌;

(4)、真菌:常見的有白色念珠菌、麴黴菌、毛黴菌、新型隱球菌等。

3、導致膿毒症的危險因素包括:

(1)、機體抵抗力低下,如老人、嬰幼兒、營養不良者;合併糖尿病、尿毒症、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抗癌藥者;

(2)、長期中心靜脈置管引起的靜脈導管感染;

(3)、區域性病灶處理不當,膿腫未及時引流,清創不徹底,傷口存有異物、死腔、引流不暢等;

(4)、使用廣譜抗生素改變了原有共生菌狀態,非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轉為致病菌引發感染。

三、臨床表現

1、全身性感染的表現包括原發感染病灶、全身炎症反應和器官灌注不足3個方面。

2、其共性表現是:

(1)、驟起寒戰,繼之高熱,體溫可高達40~41℃,老年人及衰弱病人可出現體溫不升(低於36℃);

(2)、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脹、腹瀉、面色蒼白或潮紅、出冷汗,神志淡漠、譫妄甚至昏迷;

(3)、心率加快、脈搏細速,呼吸急促或困難;

(4)、肝脾可腫大,嚴重者出現黃疸或皮下出血瘀斑等;

3、如病情發展,病人出現意識模糊、體溫不升、面色蒼白或發紺、四肢冰涼、血壓降低、白細胞計數減少,常提示為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

4、感染如未能控制,可發展為多器官功能不全乃至衰竭。

四、輔助檢査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細胞核左移、幼稚型粒細胞增多,出現中毒顆粒。多數病人有貧血徵象,且進行性加重;

(2)、尿常規:可見蛋白、血細胞、酮體和管型等;

(3)、血生化:可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代謝失衡和肝、腎功能受損徵象;

(4)、細菌學檢査:病人寒戰、發熱時採血進行細菌培養,較易發現致病菌。

2、影像學檢查

X 線、超聲、CT 等檢査有助於對原發感染灶的情況作出判斷。

五、處理原則

採用綜合治療措施,重點是處理原發感染灶。

1、處理原發感染灶

(1)、及時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和異物、消滅死腔、充分引流膿腫;

(2)、對暫時不明確原發感染灶者,應全面檢查。

2、應用抗生素

(1)、在未獲得細菌培養結果之前,可先根據原發感染灶的性質,儘早、足量、聯合應用抗生素,以後再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予以調整。

(2)、對真菌性膿毒症,應停用廣譜抗生素,改用必需的窄譜抗生素,並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

3、支援療法

(1)、補充血容量、糾正低蛋白血癥;

(2)、控制高熱、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

(3)、治療原有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六、護理措施

1、控制感染,維持正常體溫

(1)、觀察體溫、脈搏變化及原發感染灶的處理效果等。寒戰、高熱發作時,正確採集血標本做細菌培養。

(2)、遵醫囑及時、準確應用抗生素,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

(3)、高熱病人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

(4)、加強靜脈留置導管的護理:嚴格無菌操作,每日常規消毒靜脈留置導管入口部位,及時更換敷料,以免併發導管性感染。

2、營養支援

(1)、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

(2)、鼓勵病人多飲水;

(3)、進食不足者,遵醫囑給予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援,必要時輸白蛋白、血漿等;

(4)、對嚴重感染者,可多次少量輸注新鮮血液、免疫球蛋白等。

3、併發症的護理

(1)、感染性休克:

①、密切觀察病情,注意意識障礙、體溫降低或升高、脈搏及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或發紺、尿量減少、白細胞計數明顯增多等感染性休克表現;

②、及時報告醫師,配合搶救,如置病人於合適體位、建立輸液通道、吸氧等。

(2)水電解質紊亂:

①、注意觀察病人有無面板彈性降低、尿量減少或血細胞比容增高等脫水錶現,定時監測血清電解質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②、高熱和大量出汗病人,若病情許可,鼓勵其多飲水;遵醫囑及時補充液體和電解質。

4、健康教育

(1)、注意勞動保護,避免損傷;

(2)、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源性感染;

(3)、加強營養、體育鍛煉,提高機體抵抗力;

(4)、有感染病灶存在時應及時就醫,防止感染進一步發展。應儘早查明並適當處理隱匿的病灶。

TAG: 感染致病菌全身性原發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