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味:青團香

“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在江南,每逢清明時節,人們就將嫩艾草切碎搗汁,和在糯米粉中,包上餡料,放蒸籠裡蒸熟,作為祭祖、春遊的時令小吃。因艾草色青,故稱“青團”,也叫“艾團”,或“清明果”。青團油綠如玉,香糯可口,細細品來,那一份淡淡的清香和糯韌綿軟的滋味,讓人瞬間感到春的鮮活氣息在唇齒間瀰漫開來。

台州味:青團香

青團作為江南較為盛行的清明節令小食,相傳最早是為了紀念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民間自發地在寒食節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而誕生的產物。而據考證,青團最初起源於唐代,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在古代,江浙一帶幾乎家家戶戶每逢清明必做青團以祭祀,《吳門竹枝詞》中寫道“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便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的情景。

而如今在網上搜“青團”,有個隨處可見的典故,話說有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清兵圍困于山區,沒有吃的東西。有同情起義軍的農民,將艾草榨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青色米團,置於青草筐裡,挑進山去。因米團和青草色近,故瞞天過海,躲過了哨兵的盤查。李秀成吃了青團得以保命,脫困之後,在軍中力推青團做法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因此廣為流傳。如此說來,青團還有作為“野戰口糧”的光榮歷史呢!

台州味:青團香

青團糯韌綿軟、香而不膩,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自古以來就深受食客的青睞。據說當年白居易經過一家青團店,對著那綠油油胖乎乎的青團垂涎不已,品嚐後寫詩讚道“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酒香留客在,鶯語和人詩。”宋朝《瑣碎錄》也有記載:“蜀入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清代美食評論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這麼描述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綠油油的顏色,胖成圓團的身材,不說味道了,腦補一下就覺得秀色可餐。

青團好吃也好做,最常見的做法是:艾草(或棉青、麥青、馬蘭頭等)摘取嫩莖和葉,洗淨用沸水焯,焯時可兌鹼水,以去掉苦澀味。然後加點水,用攪拌機打碎即可得到艾草汁。再將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比例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麵糰,依個人喜好,加入豆沙或蔬菜餡料,包成拳頭大小的糰子,大火蒸約二十分鐘即可出籠,放涼後即可食用。

台州味:青團香

青團不僅是時令小吃、果腹佳品,還有很好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呢!譬如,作為食材的艾草,揮發油含量高,富含礦物質、蛋白質和維生素。《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被稱為“醫草”。而糯米也含有蛋白質、糖類,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

台州味:青團香

“彼採艾兮,為做青團”。桃紅柳綠時,一顆顆圓圓的糰子,披著油綠如玉的色彩,像是濃縮了整個春天。軟糯清香,略帶點艾草的清苦,從色彩到口感,每一口都是春的滋味。不論甜口、鹹口,只為那一抹春意濃濃的翠綠,掬一顆入口,方不負這大好時節!

TAG: 青團艾草青團店糯米粉寒食